档案编研工作的价值重塑与创新发展路径
韩琳
自然资源部四川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一、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档案编研工作作为档案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社会各界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持续增长,这不仅要求档案工作者深入挖掘档案的潜在价值,更迫切需要探索其高效的发展路径。档案编研工作不仅是各级档案馆、档案室的基本职责,更是激活档案作用、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所在。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浪潮正深刻变革档案的载体形式,并全面革新档案管理的理念、方法与技术体系。因此,档案编研不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成为国家治理和文化传承在数字时代的关键功能。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分析档案编研工作的核心价值、审视当前挑战,并提出创新发展策略,以期为档案编研的未来发展贡献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档案编研工作的核心价值体现
档案编研工作通过对海量档案信息的深度加工与提炼,展现出多维度的重要价值,超越了简单的信息存储功能。具体而言,档案编研工作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整合与知识体系构建
档案编研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其将分散的档案信息系统化整合,构建起有逻辑的知识体系,从而显著降低信息查找成本,并揭示单份档案难以呈现的内在关联。以政府部门内部财政信息档案的编研工作为例,“互联网+: ”环境为打破时空边界、消除信息壁垒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各级财政部门得以在统一平台上汇聚档案资源,终结“信息孤岛”现象,规避重复投入,显著提升资源利用与协同效率。这一庞大系统工程需依赖财政部门、档案机构及研究部门的多源协作与信息共享,而技术赋能正使得各方对编研成果的获取与应用更为高效便捷,极大促进了知识的流动与复用。
(二)资政辅治与历史借鉴功能
档案编研的资政辅治功能,是指档案部门通过对馆藏档案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整理和编撰,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档案编研成果,为各级党政机关的决策提供历史依据、背景资料和经验教训,这是一个将“档案库”转化为“思想库”的过程。而历史借鉴功能更侧重于档案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教育功能以及对社会大众的启迪作用。它是通过档案的公开利用、展览展示、文化产品开发等方式,让历史档案“活起来”,发挥其传承文明、教育后代的作用。
三、当前档案编研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制约
尽管档案编研工作价值显著,但其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制约了其效能的充分发挥。
(一)技术应用滞后与数字化转型不足
当前档案编研工作普遍存在技术应用滞后问题,严重影响了效率与质量。多数机构仍沿用传统人工模式,而有的数字化编研往往停留在简单排版层面,缺乏智能分析功能。新兴技术如大数据分析、文本挖掘等尚未充分应用,从海量档案中提取深层信息的能力受限。此外,不同地区档案数据库格式不统一,造成跨区域项目的数据兼容性问题,严重阻碍了协同编研的进程。技术上的“数字鸿沟”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更限制了档案信息进行复杂分析和跨机构协作的可能性,使得档案管理机构难以有效应对数字时代数据量指数级增长的挑战。
(二)人才队伍结构性短板与复合型人才匮乏
档案编研人才队伍在专业结构和能力上存在明显不足,复合型人才尤为稀缺。编研人员多为单一档案学背景,缺乏跨学科知识,导致在处理专业性档案时出现理解偏差。比如对编研人员对专业术语(如中医、历史)等相关知识的缺乏,或对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等新兴媒介缺乏兴趣等,都可能影响编研工作的效果。这种人才结构上的“质性错配”是制约档案编研创新的关键瓶颈。如果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数字时代对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和跨学科理解的要求,即使引入先进技术也难以发挥其最大效能。
(三)服务意识薄弱与用户需求脱节
档案编研工作与实际用户需求之间存在显著脱节,其服务意识相对薄弱。编研选题多依赖行政指令,导致部分编研成果的查阅量偏少,或者不符合实际需要。同时编研产品形式也过于单一,大部分编研成果为传统纸质汇编,缺乏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定制化版本,青少年对纯文字资料的接受度远低于图文版。此外,多数机构缺乏用户反馈机制,导致成果中的错误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响了公信力。这种长期以来“重保管轻利用,重行政指令轻用户需求”的文化惯性,使得档案机构未能充分发挥其社会影响力。
四、档案编研工作创新发展路径策略
为应对上述挑战,档案编研工作亟需在技术、人才和服务模式上进行全面创新。
(一)引入与深化新兴信息技术应用
新兴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全方位提升档案编研的效能,使其从被动存储转向主动服务。首先,应大力推广智能识别技术,如手写体识别系统,可将数月的手动录入工作缩短至数周,显著提高数据转化效率。其次,建设协同数字编研平台至关重要,它能支持多地研究员在线标注、共享批注,促进跨区域协作。再者,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档案间的关联网络,使用户能够通过查询一个实体(如人物)获取其参与的项目、培养的学生等关联信息,提升查询深度,使档案成为一个互联互通的知识库。
(二)构建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提升档案编研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多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应积极开设交叉学科专业,将档案学与数据可视化等内容融合,培养既懂档案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国家层面应定期组织在职培训,如“智能编研技术研修班”,帮助现有编研人员掌握文本分析等工具。建立跨领域协作机制,鼓励档案馆与历史学院、计算机学院等组建编研智库,通过跨学科合作提升编研成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实施人才激励计划,对编研成果被决策引用或转化应用的团队给予奖励,激发编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力。
(三)创新服务模式与提升用户体验
创新服务模式是档案编研成果精准对接用户需求、提升社会影响力的核心途径。首先,通过建立用户画像系统,分析借阅数据,识别不同用户群体的偏好,从而调整编研计划。其次,开发多元化的产品形态,针对青少年推出漫画版档案读物并结合 AR 技术,为乡村干部编印口袋版政策手册,以适应不同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需求,显著提升政策执行准确率。再者,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对重要编研成果实行季度更新,及时纳入最新文件。最后,可以开展定制服务,为重点项目提供专属编研支持。
通过这些战略路径的协同推进,档案编研工作有望从传统的保管角色向动态、智能、用户响应的知识生态系统演进。这将使其不仅是历史的守护者,更是公共记忆的积极塑造者、国家治理的重要信息提供者和推动社会创新的驱动力。最终,档案编研将成为国家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社会进步贡献更为深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