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思政”背景下初中历史教材中思政元素挖掘及应用

作者

蒙庆雪

重庆市南坪中学校

摘要:“大思政”是基于学生发展规律,以学生成长发展与学习生活为时空维度,整合线上下、课内外和校内外多领域的思政教育素材,构建贯穿全学段、全时空的思政教育,是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教师应结合“大思政”要求,深度开发与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引领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政内涵,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与历史素养。文章针对“大思政”背景下初中历史教材挖掘思政元素的价值进行浅析,并从采取多元教育方式、开发多样思政资源两方面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以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历史;大思政;教材;思政元素

前言: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作为初中历史教师,须顺应“大思政”的教育趋势,积极创新历史教育教学方法,深挖教材思政元素,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认真了解历史、探索历史,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同时,历史教育与思政大思政拥有相同的发展方向和教育使命,在实际教学期间,历史教师需把握好两者的规律与特点,以多元的历史素材和相关的思政元素,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政育人价值,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大思政”背景下初中历史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价值

在“大思政”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挖掘教材思政元素,有助于学生学习课程知识时,形成正确历史观念,帮助学生深刻、客观的认识历史问题,树立正确三观,收获理想的历史教育效果。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大量的思政元素,如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环节,灵活利用思政元素进行教育教学,能使学生接受积极、正向的教育引导,更好的理解、领悟历史学科的思政内容,探究历史问题的相关背景,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1]。

二、“大思政”背景下初中历史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措施

初中历史教师以“大思政”为导向,展开历史教学活动,开发思政资源,能凸显思政资源的育人效能,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熏陶学生的思政素养及历史修养,助推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在实际教学期间,历史教师需结合教育目标,以教材为依托,深入解读教材内容,探究相关的思政主题,从历史视角出发,拓展历史人物的事迹,补充相关的时代背景资料,挖掘其中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优秀品质、革命信念、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启发学生以历史信息为借鉴,分析相关的社会问题,达到理想的历史教育效果。

三、“大思政”背景下初中历史教材中思政元素的应用策略

(一)采取多元教育方式

在初中历史课堂活动中,为充分发挥出教材思政元素的育人价值,历史教师应结合“大思政”要求,采取多元的教育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历史知识,探究相关问题,全身心投入历史课堂活动。

一是巧设疑问。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初中历史教师可通过巧设疑问,渗透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思政素养。以八年级上册《中华民国的创建》课程为例,本节课程讲述了中华民族成立的历史事件及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历史意义,展现出革命党人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以及爱国爱民的情怀。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需以问题启发的方式,渗透思政元素,如:“孙中山先生担任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时,采取哪些措施巩固了新生政权?”“当时社会背景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出哪些精神?”等,使学生结合新课知识解答问题,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其中的思政内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思维,提高历史课堂的效果。

二是加强实践。在“大思政”下,初中历史教师需突破课堂教学的束缚和局限,结合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组织历史实践活动,改革历史教学模式,促使学生高效学习历史知识。以八年级上册《抗日战争的胜利》课程为例,在教学期间,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展现的爱国精神、抗战精神、民族精神等思政元素,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革命基地、烈士陵园、抗日战争遗址及历史博物馆等,在真实的参观体验中,了解抗日战争的艰辛、革命先烈的奉献以及国家的进步。同时,历史教师还可借助实践活动资源,引领学生正视历史事件,学习剖析历史,以此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二)开发多样思政资源

在“大思政”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需结合教材内容、学生需求,开发多样化的思政资源,不断丰富历史课堂内涵,使学生在思政元素的熏陶、影响下,提高自身历史素养,树立正确的思政观念,厚植学生爱国情怀。

一是开发影视资源。对于初中生而言,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较为久远,学生很难通过资源阅读理解当时的社会场景。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依据教材的思政元素,开发相关的影视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力,引领学生从思政角度出发,客观辨析历史事件,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以八年级上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程为例,教材中的“遵义会议”“红军胜利会师陕甘”等内容表现出中国红军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不畏艰难的品质。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领悟红军长征精神,历史教师可选择相关的影视作品,如《长征》纪录片、《万水千山》、《大会师》等,使学生在观看影片资料的过程中,了解红军长征的团结合作精神、英勇无畏品质,提高学生思政素养。另外,历史教师也需指导学生从思政角度出发,讨论历史人物对政治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思辨思维,收获事半功倍的历史教育效果。以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课程为例,教师可选择《虎门销烟》的影视作品,使学生直观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过程,真切感受林则徐的英勇精神与爱国情感,促进“大思政”的全面落实[2]。

二是开发史实资源。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教师应积极开发史实资源,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引领学生形成思政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史实资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常见资料,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基于“大思政”背景,设计历史教学活动,开发历史史实资源。以八年级上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课程为例,教师应利用网络平台,搜集“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现代文艺创作成就”“近代的新闻出版机构”“近代新式教育制度”等史实资源,使学生了解到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和变革,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

结语:综上所述,基于“大思政”背景,挖掘初中历史教材内容,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念,契合教育趋势,培育学生历史素养及思政修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明确“大思政”的目标与要求,深入发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灵活利用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心,使学生从思政角度出发,理解历史发展的影响因素,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进而完善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胡俊丽,林艳.初中历史课程的思政价值发掘与实施路径探究[J].辽宁教育,2024(13):68-70.

[2]王爱霞.思政理念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探索[J].美眉,2024(3):0052- 0054

本文是重庆市南岸区教育规划课题(年度规划一般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2024-B-3研究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