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体育教学反思:在运动与成长中寻找平衡

作者

滕春蓉

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锦江中学

从教十余年来,体育课堂于我而言,早已不是“喊口令、教动作、记达标”的机械循环。那些浸在汗水里的瞬间——学生攥着拳头冲过终点时的喘息、团队输了比赛却互相拍肩的沉默、内向的孩子第一次主动举手要参加游戏的犹豫——都在提醒我:体育教学从来不是单向的技能传递,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动起来”,而是要在技能传递、兴趣培养与品格塑造之间找到支点。是一场藏在跑跳投里的育人实践。回望这一学期的课堂,那些被修正的偏差、被激活的改变、被看见的细节,构成了最珍贵的教学反思。既有学生在跑道上突破自我的欣喜,也有对教学细节的复盘与思考。

1.从“达标”到“参与”:重新定义课堂目标

过去总将“技能达标率”作为核心指标,却发现部分体能较弱的学生逐渐抵触体育课——他们害怕在 800 米测试中落在最后,畏惧在篮球传球练习中接不住球。后来尝试调整策略:将长跑改为“分组接力跑”,用团队配合淡化个人速度压力;把篮球技能练习融入“趣味投篮比赛”,允许基础差的学生选择更近的投篮点。转变后明显感受到变化:曾经躲在队伍后的学生开始主动举手组队,课堂上的笑声多了,连课后主动留在操场打球的学生也变多了。这让我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应是“让学生愿意参与”,只有先点燃兴趣,技能提升才会水到渠成。

2.从“标准化教案”到“弹性课堂”:打破“必须学会”的执念

开学初的篮球课上,我严格按照教案推进:先讲运球动作要领,再示范“手指触球、掌心空出”的标准姿势,最后让学生排成两列反复练习。可没过十分钟,队伍后排就开始有人偷偷拍球玩,有个男生甚至把球抛起来用手背接——被我批评“不按标准练”时,他小声说:“老师,这样拍球好像更有意思。”

这让我反思“教案的意义”:好的教案不该是束缚课堂的框架,而该是支撑探索的脚手架。后来的跳远课上,我不再先示范“预摆–起跳-落地”的标准流程,而是给学生铺了片软垫子,让他们“用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跳过去,看看谁能跳得远”。有人单脚跳,有人双脚蹦,有人助跑三步再跳——等他们玩够了,自然会问:“老师,有没有办法能跳得更远?”这时候再讲动作要领,就从“你必须学”变成了“我想学”。

体育技能的掌握,从来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引出来”的。当我放下“这节课必须让他们学会”的焦虑,反而发现学生的进步更扎实—因为他们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享受“变得更好”的过程。

3.从“同一把尺子”到“千万面镜子”:让每个孩子都能看见自己的光芒

体能测试一直是体育教学的“硬骨头”。去年 800 米测试,有个叫小雨的女生跑到一半就停在跑道边哭,说“我肯定不及格,跑不动了”。我当时觉得她是在逃避,催着说“坚持一下就能到终点”。可后来才知道,她从小哮喘,跑两百米就会胸闷,每次体育课都像在“渡劫”。这件事让我愧疚了很久。我总说“要关注个体差异”,却在用“及格线”这把统一的尺子衡量所有人。这学期我重新设计了体能评价表:对体能好的学生,用“达标线”衡量(比如 800 米跑进 4 分半);对体能较弱的学生,用“进步线”衡量(比如比上次快 10 秒);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用“适应线”衡量(比如小雨可以用快走 800 米代替跑步,只要能坚持走完)。改变带来的惊喜远超预期。小雨不再躲着体育课,每次快走时都会给自己掐表,有次跑完兴奋地说:“老师,我今天比上周快了 20 秒!”

其实每个学生在运动场上的“起点”本就不同:有的孩子从小体能天生好;有的孩子不爱动,协调性差;有的孩子敏感内向,怕在众人面前出错。体育教学的智慧,不在于把所有人拉到同一条终点线,而在于帮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起跑线”。我们要教的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运动员”,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在运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育是最好的“品格课堂”。运动里藏着最真实的人性:赢了会骄傲,输了会失落,遇到困难会想放弃,被人鼓励会想坚持。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在这些瞬间里播下种子——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要团结”“要坚强”,而是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体会:原来团结能让队伍更有力量,原来坚持比输赢更重要。

4.从“教师主导”到“学生参与”:让课堂真正属于他们

以前设计课程,我总想着“我要教什么”,很少问“他们想学什么”。这学期开学,我做了个“体育心愿箱”,让学生把想玩的运动、想做的游戏写在纸条上投进去。打开箱子时,我发现很多“意外答案”:有想玩“老鹰捉小鸡升级版”的,有想学“怎么转呼啦圈不掉”的,甚至有个班集体写了“希望能自己设计一次体育课”。这样慢慢的学生开始主动学习体育课了。当学生从“课堂的参与者”变成“课堂的设计者”,态度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总有人抱怨“体育课没意思”,现在会主动问“下次我们玩什么”;以前整理器材要反复催促,现在“小管理员”会拿着清单一一核对。这让我反思:好的教学不是“教师做好所有事”,而是“让学生觉得‘这是我们的课堂’”。

5.关注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

同一堂跳远课上,身高腿长的学生轻松跳过及格线,而个子较矮的学生即便拼尽全力也难以达标。体育不是“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现在我会为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分层任务”:对体能好的学生提出“挑战目标”,比如跳远增加 10 厘米距离;对基础弱的学生设定“进步目标”,只要比上一次远 5 厘米就算达标。当一个总跳不过及格线的学生因为“进步奖”拿到小贴纸时,他眼里的光让我懂得:体育的意义不仅是超越他人,更是突破自己。

6.不止于“运动”,更在于“育人”

一次接力赛中,有个班级因为一名学生掉棒输掉比赛,队友们纷纷抱怨。我没有立刻评判,而是让大家轮流说“如果是我掉棒,希望队友怎么做”。讨论结束后,输掉比赛的班级主动围在一起,拍着掉棒同学的肩膀说“下次我们一起练交接棒”。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体育课堂是培养品格的天然场所。摔倒后自己爬起来的坚韧、输掉比赛仍为对手鼓掌的风度、为了团队胜利主动分担的责任感——这些藏在运动里的品质,或许比学会一项技能更有价值。

体育教学是一场“向学生学习”的修行。回望这些反思,其实藏着一个核心:体育课堂的主角从来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我们总说“要以学生为中心”,但真正做到,需要放下“我是权威”的执念,愿意去看他们喜欢什么,听他们害怕什么,懂他们需要什么。体育教学就像在操场种庄稼:不能只想着“按季节播种”,还要看“土壤适合什么”;不能只盯着“什么时候收获”,还要在意“幼苗有没有被风吹倒”。而教师要做的,是做个耐心的农夫——既懂得施肥(教技能),也懂得除草(解困惑),更懂得等待(给时间)。

未来的课堂里,我想继续带着这样的反思走下去:少一些预设的“必须”,多一些灵活的“可以”;少一些单向的“传授”,多一些双向的“对话”。因为我知道,那些在运动场上挥洒的汗水、绽放的笑容、忍住的眼泪、握紧的拳头,终将变成学生成长的养分——而这,才是体育教学最珍贵的意义。让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生期待的“成长乐园”。

本文系 2022 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培计划”背景下苗乡教师培训实践研究》(批准号:ZJGB20222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