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李瑶
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 255000
引言
当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正面临着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养的转型需求,共生理念的引入为这一转变提供了可行路径。该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注重构建多元对话场域,让学生在师生互动、文本对话和同伴交流中深化理解,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为终身阅读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一、共生理念的内涵
共生理念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范式,最初源自生物学领域对物种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后被引入教育学领域并赋予新的内涵。在教育语境下,共生理念强调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建立的动态平衡、互利共赢的生态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师生之间,还涵盖生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课堂与社会之间的多维互动。从哲学层面看,共生理念体现了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将教学活动视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意义建构过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共生理念主张打破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的线性教学模式,转而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对话的学习共同体,其中师生以平等姿态共同探索文本世界,在思想碰撞中实现视域融合。这种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成为生命与生命相遇、思想与思想对话的精神交往活动,既尊重每个学习者的独特体验,又注重集体智慧的生成与发展。
二、基于共生理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对语文教育改革的推动
共生理念为语文教育深化改革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有力推动着阅读教学从技术训练转向素养培育的范式转型。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占据绝对权威地位,将标准化解读强加给学生,这种单向灌输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个性表达。而共生理念指导下的阅读教学重建了师生关系,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共同探索文本意义的对话过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教材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栏目的设计,就为师生平等对话搭建了平台,引导双方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塑了课堂文化,使语文教育回归其人文本质,为培养具有独立见解的阅读者奠定了基础。共生理念还促使教师重新审视教学目标,从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转向重视阅读过程的体验。
(二)对学生终身学习的促进
基于共生理念的阅读教学通过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等多维互动,逐步掌握阅读策略和思考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中"交流平台"栏目的精心设计,就为学生提供了反思阅读过程、分享个人见解的机会,这种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共生式阅读教学还特别注重情感体验的分享与共鸣,让学生在相互倾听和理解中建立情感连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开放包容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既能坚持独立见解,又能尊重多元观点。
(三)对教育公平的贡献
共生理念下的阅读教学通过构建互助共学的课堂生态,为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学生创造了公平发展机会。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而共生式教学强调学习共同体建设,通过精心设计的合作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独特价值,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中的"合作探究"任务,就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各展所长、互补所短。在这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中,后进生可以获得同伴支持,优等生则在帮助他人过程中深化理解,真正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共生理念拓展了教育公平的内涵,不仅关注资源分配的机会公平,更强调参与过程的关系公平和发展结果的质量公平。
三、基于共生理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师生共生的互动式阅读策略
师生共生关系的建立需要构建平等对话的课堂文化,通过深度互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可以借鉴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腊八粥》一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驱动—对话研讨—共识建构"的教学流程:首先提出开放性问题如"文中哪些细节体现了亲情温暖",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课堂对话,教师以参与者而非裁判者身份加入讨论,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阅读收获,形成多元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倾听学生发言,捕捉思维火花,将个别学生的精彩见解转化为全班的学习资源。对话策略上可采用"三明治反馈法",先肯定学生回答中的合理成分,再提出建设性质疑,最后鼓励进一步思考,这种反馈方式既保护学生积极性,又促进思维深化。
(二)生生共生的合作式阅读策略
生生共生关系的培育需要设计结构化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实现优势互补。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的教学案例提供了很好示范: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异质小组,设置"角色体验""情节辩论""故事新编"等分层任务,让每个成员都能找到适合的角色定位。在合作过程中,采用"思考—配对—分享"的递进式交流模式,先给个人思考时间,再进行两人讨论,最后组内汇总,确保每个声音都被听见。为提升合作质量,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互动规则,如"每人发言不超过 2 分钟""必须引用文本依据"等,培养理性对话习惯。特别值得推广的是"拼图阅读法",将长课文如《草船借箭》分为若干部分,各小组负责精读一段,再通过"专家小组"重组交流,最终拼合成完整理解,这种方式既提高效率,又培养团队依赖感。
(三)文本与生活共生的情境阅读策略
实现文本与生活的共生需要创设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优秀范例:教师可组织"穿越时空的对话"活动,让学生以现代小学生的身份给蔡伦写信,分享对造纸术的感受;或开展"生活中的纸文化"探究项目,调查不同场合的用纸情况,思考环保替代方案。在古诗教学中,可采用"诗意生活"的策略,如学习《清明》时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传统习俗,用手机拍摄"现代版清明图景",再与诗中情境对比讨论。对于写景类文本如《观潮》,可以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开展"文字与实景"的互文解读,先实地观察再回归文本,体会作家观察视角和表达技巧。
结束语
共生理念指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表明,构建和谐的阅读共同体是提升教学实效的关键。未来需要在保持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阅读教学的共生维度,将家校资源、社会文化等要素纳入教学系统。通过持续优化阅读教学的共生机制,实现教学要素的协同进化,最终达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让阅读真正成为滋养生命成长的精神源泉。
参考文献
[1] 徐丽 丽. 基 于共生 理念 的小 学语文 阅读 教学探 究[J]. 读写算,2025,(27):67-69.
[2]卓么草.多元融合共生——小学语文嵌入式阅读进阶的探索[J].小学生(下旬刊),2025,(01):127-129.
[3] 张 倩 . 阅 读 与 表 达 共 生 的 小 学 语 文 课 堂 探 究 [J]. 语 文 世界,2024,(01):24-25.
[4]孙世聪.言意共生:打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4):5-6.
[5]张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共生的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