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职学生手机管理、学习兴趣激发与自信心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李志云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 河南许昌 461500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中职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给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中职班主任,面临着如何平衡手机使用与学习、如何激发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等多重任务。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班级的日常管理效果,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和未来发展。因此,探索一套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综合性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与教育现状分析

中职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教育策略的制定和实施。首先,从认知特点来看,中职学生大多处于 15-18 岁的青春期,思维活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足。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实践而非理论来获取知识,这与职业教育的特性相契合,但也给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挑战。

其次,在行为表现方面,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律性较弱的问题。许多学生选择中职教育并非出于对专业的强烈兴趣,而是因为中考失利后的被动选择,这种”次优选择”的心理导致他们缺乏学习动力。手机依赖现象在中职校园尤为突出,据调查,超过 70% 的中职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 4 小时,其中大部分时间用于社交娱乐而非学习。

再者,从心理状态分析,中职学生往往自信心不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学业上的挫折经历以及家庭期望的压力,都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我不行”的消极自我认知。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学习效果,还可能阻碍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引导式手机管理策略

针对中职学生手机使用问题,单纯的禁止或放任都不是最佳解决方案。我们提出了“引导式手机管理”策略,其核心理念是将手机从“干扰源”转变为“学习工具”,通过正向引导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数字化素养。

具体实施上,我们建立了“三分”管理法:分时段、分区域、分用途。分时段指在教学区设定明确的手机使用时间表,如课前统一收取、课间限时使用、课后自主管理等;分区域指划定不同的手机使用区域,如图书馆禁止使用、实训室限制使用、休息区开放使用等;分用途则是引导学生区分娱乐性使用和学习性使用,鼓励他们将手机用于专业学习、技能提升。

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自主性,我们组织学生共同制定班级手机使用公约,通过民主讨论确定管理细则和奖惩措施。例如,设立“手机管理员”轮值制度,由学生自主监督执行;开发“学习型 APP”积分系统,将有益的手机使用行为转化为量化奖励。

实践证明,这种引导式管理显著降低了师生冲突,提高了课堂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理性的手机使用习惯,部分学生甚至开始利用手机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学习,如观看教学视频、参与在线实训等。

三、项目驱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构建以实践为核心的项目驱动学习模式。我们根据各专业特点,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实际工作场景的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我将学生分成销售、财务、客服等不同角色小组,通过角色扮演完成从客户接待到商品交付的完整流程。项目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查阅资料、制定方案、解决问题,教师则退居指导者位置。这种沉浸式学习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许多平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专注。

为增强项目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引入了游戏化元素。例如,设置“技能徽章”系统,学生完成特定任务可获得相应徽章;建立“班级企业”模拟运营,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虚拟收益;组织跨班级项目竞赛,优胜者获得实习推荐等实际奖励。

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团队协作和个人贡献的平衡。每个项目都设计了个体任务和集体任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和展示空间。这种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为未来职场打下了基础。

四、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构建了包含多个维度的多元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该评价体系包含四个主要维度:专业技能、学习态度、创新实践和职业素养。每个维度下设若干具体指标,如专业技能包括操作规范性和任务完成度,创新实践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意表现等。评价主体也实现了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还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企业导师评价等多种方式。

为增强评价的激励作用,我们设立了“每周之星”评选制度,轮流表彰在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特别关注进步明显的“潜力生”,通过“最佳进步奖”等肯定他们的努力。评价结果以可视化图表呈现,帮助学生清晰认识自身优势和改进空间。

实践中,这种多元评价显著改善了班级氛围。学生们不再只盯着考试成绩,而是开始关注自身全面发展。一位在传统评价中表现平平的学生,因在创新实践中设计了一个实用的工具改良方案而获得认可,从此对专业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这种转变正是多元评价价值的生动体现。

五、自信心培养的系统化方案

自信心培养需要长期系统的努力。我们设计了从认知重建到行为强化的完整方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在认知层面,通过“成功日记”、“优点轰炸”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优势。每周组织学生记录三件自己做得好的事情,在班会上互相分享;开展”发现同伴闪光点”活动,让学生写下对同学的积极评价,这些举措有效改善了学生的自我认知。

在情感体验方面,创设多种成功机会尤为重要。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设计阶梯式挑战任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当难度下体验成功。例如,对技能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先安排相对简单但完整的任务,逐步提高要求;对缺乏表现勇气的学生,则从小范围的展示开始培养自信。

家校合作是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支撑。我们建立了“成长档案”系统,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积极表现,改变部分家长只关注不足的习惯;邀请家长参与技能展示活动,亲眼见证孩子的进步;对特殊学生制定个性化家校共育方案,形成教育合力。

六、结论

教育工作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每位班主任都需要根据所在学校、专业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策略细节。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承载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作为班主任,我们不仅要管理好班级日常事务,更要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引路人。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我们完全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摆脱手机依赖、重拾学习热情、建立职业自信,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杜超.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创新[J].山西青年,2020,(11):21

6.

[2]任艳秋.中职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及管理策略[J].青春期健康,2024,22(16):78-79.

[3]刘永旺.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06):142.

[4]朱莉.主题班会视角下中职学生自信心提升策略[J].新智慧,2023,(31): 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