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水质监测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绿色技能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林娜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一、引言

在全球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水质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性愈发凸显。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水质监测》课程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探索科学有效的融入路径,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需求。作为环境保护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水质监测》不仅承担着传授水质分析技术、评价方法与标准规范的任务,更肩负着塑造学生正确生态价值观和职业伦理的天然使命。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偏重技术操作,忽视对数据真实性、监测伦理及法治意识的引导,导致部分学生存在“重技能轻价值”的认知偏差。因此,挖掘《水质监测》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其融入路径,对培养德才兼备的绿色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水质监测课程蕴含的核心思政元素挖掘

《水质监测》课程以水体为研究对象,其公共属性、技术应用的伦理维度以及服务国家战略的鲜明导向,使其天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系统梳理,可提炼出以下核心思政元素:

1. 生态文明思想与家国情怀

课程通过讲解水资源匮乏现状、水污染事件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保护水资源、保障水质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激发其“守护好一江碧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通过分析水质改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相关案例,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内涵,强化学生对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认同。

2. 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精神

课程紧密联系“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农村饮用水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所学专业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价值,培养“国之大者”的胸怀和科技报国的志向。

3. 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

水质监测数据是环境管理决策的基础。课程通过强调采样点位代表性、样品保存运输规范性、实验操作精确性、数据处理严谨性、报告撰写客观性等全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T 生对数据真实性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严谨态度 求真务实 底线。同时,从标准溶液的精准配制、复杂仪器的熟练操作,到干扰因素的识别与消除、异常数据的分析与判断,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专注力、耐心和精湛的技艺,这本身就是对“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生动培养。

4.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面对复杂多变的水环境和新污染物挑战,课程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和权威,敢于对现有监测方法提出疑问,探索更灵敏、更快速、更经济的监测技术,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5. 法治意识与职业道德

水质监测工作严格遵循《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以及一系列国家、行业水质标准。课程强调依法监测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监测行为本身就是在践行法律要求,任何违规操作(如篡改数据、伪造报告)不仅违背职业道德,更是违法行为,必将受到严惩。

6. 社会责任感与实践精神

水质监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大量的实验课、现场采样实习,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关键环节,培养其动手能力和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环保公益活动中(如参与河流巡护、水质科普宣传),在实践中深化责任担当。

三、思政元素融入水质监测课程的路径设计

因地制宜地探索水质监测等专业的绿色职业人才培养,将绿色理念融入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中。实现思政元素的“盐溶于水”式融入,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全过程,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主要路径如下:

1. 优化教学内容,显隐结合

修订教学大纲,明确思政目标:在课程教学大纲中,除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外,清晰列出各章节(模块)对应的思政育人目标。例如,在“水质标准与评价”章节,设定“理解标准制定的科学性与法律效力,培养依法监测意识”的思政目标。

挖掘知识点中的思政映射点:梳理核心知识点,建立“知识点-思政元素”映射表。如:

(1)水样的采集与保存:映射思政元素为规范性操作的重要性(工匠精神)、代表性数据的意义(科学精神)。

(2)重金属污染物的监测:映射思政元素为历史上污染事件的教训(家国情怀、责任感)、痕量分析的精密度要求(工匠精神)。

(3)水质自动监测站网络:映射思政元素为国家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成就、大数据服务于精准治污。

(4)引入鲜活案例与前沿动态:精选国内外典型水污染事件、水质改善成功案例、监测技术突破(如我国自主研发的水质监测设备应用)、优秀环保工作者事迹(如扎根基层的监测站工作人员)等,作为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5)融入国家政策与法规标准解读:在讲解监测方法、评价标准时,深入解读其背后的法律依据、政策导向(如“水十条”对监测提出的要求)和生态保护理念,强化法治意识和政策理解力。

2.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育人实效

(1)案例教学法:设计包含伦理困境或价值冲突的综合性案例。组织学生分组研讨,分析问题实质、探讨解决方案、辨析职业道德边界,教师进行价值引导和总结升华。

(2)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在理论讲授中,通过提问、设疑(如:“为什么这个采样点必须设在排污口下游 500 米?”“如果数据出现异常,可能有哪些原因?该如何处理?”),引导学生思考技术规范背后的科学原理和伦理考量,激发主动探究和价值判断。

(3)利用信息技术赋能: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案例库、视频库、法规标准库);利用在线平台开展主题讨论、观点分享、问卷调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高危或复杂场景的监测操作,强化安全规范和流程意识。3. 强化实践育人,深化体验感悟

(1)现场采样实习:组织学生赴饮用水源地、污水处理厂、重点排污企业、河流断面等进行实地采样。在真实环境中,感受水环境保护的严峻性、监测工作的艰辛与重要性,深化对守护生命之源责任的理解。邀请一线监测工程师分享工作经历与感悟。

(2)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鼓励并指导学生开展与水环境保护相关的社会调查、科普宣传(如向社区居民讲解水质简易监测方法)、公益服务等,将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在实践中深化社会责任感。

4. 完善评价机制,保障育人质量

(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将思政育人成效纳入课程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和价值塑造情况。

(2)强化反馈与改进:定期收集学生、教师、企业等多方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确保思政元素融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四、教学实践案例:以“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模块为例

1.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的布点原则、必测项目、评价标准。

(2)能力:能独立完成采样方案制定、现场采样操作、基础指标分析。

(3)思政:深刻理解饮用水安全对国计民生的极端重要性,树立“守护生命线”的强烈责任感。

2. 融入路径与活动设计

(1)案例导入:播放某地因水源污染导致停水事件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饮用水安全重要性的讨论和思考。

(2)理论讲授与法规解读:讲解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监测项目(重点关注微生物、毒理指标)、国家标准(GB 5749)及其制定的科学依据,强调监测数据是供水安全决策的唯一依据,任何疏忽或造假都可能危及成千上万人的健康甚至生命,是严重的渎职甚至犯罪。同时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对水源地监测的强制性要求。

(3)现场采样实践:组织学生赴当地饮用水源地进行实地采样。出发前,强调安全规范和保护区内行为准则。在采样点,讲解点位布设的科学性代表不同水深、水流状况。实践过程中,严格要求按规范操作注意无菌采样、现场参数测定、样品保存运输等,教师以身作则并监督。

(4)实验分析与质量控制:在实验室进行关键指标分析。强调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平行样的必要性、质控品的应用,确保数据准确可靠。讨论异常数据可能意味着什么风险以及如何处理。

(6)反思与讨论:课程结束后,布置反思报告:通过本次模块学习,你对“水质监测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眼睛”这句话有何更深的理解?作为一名未来的环境工作者,应如何坚守职业操守,守护好这“生命之源”。3. 预期成效

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技能,更能深刻领悟水质监测工作的神圣使命和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显著增强专业认同感、法治观念和为民服务的意识。

五、实施成效与反思

1. 实施成效

通过系统性地挖掘思政元素并运用上述路径在《水质监测》课程中进行实践,初步取得了以下成效:

(1)学生反馈积极:课程评教中,“该课程激发了我的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老师能将专业知

−AHF与国家环保政策、职业道德结合讲解,很有启发”等评价显著增多。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明显提升。(2)价值观念内化:学生在实验报告、项目报告、课堂讨论中表现出的严谨性、规范性、对数据真实性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参与环保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增强。

(3)专业认同感增强:更多学生认识到环境监测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对未来从事环保事业表现出更坚定的信心和责任感。

(4)教师育德意识提升: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更加自觉地将价值引领放在重要位置,育人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 反思与挑战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反思:

(1)“融入”的深度与自然度:如何避免生硬说教,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的“无缝衔接”和“润物无声”,仍需不断探索和打磨教学艺术。

(2)教师思政能力建设:部分专业教师在思政理论素养、价值引导技巧方面仍需加强培训和交流。

(3)长效评价机制:对学生思政育人成效(如价值观、职业伦理)的长期跟踪和科学评价存在难度,需要建立更完善的评估体系。

(4)资源持续建设:高质量的思政教学案例库、实践基地、在线资源需要持续投入建设和更新。

六、结语

《水质监测》课程作为环境保护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其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绿色素养,更对培养德才兼备的绿色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探索更多有效的融入路径和方法,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同时,也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并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来,共同推动高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随着绿色产业的不断发展,绿色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教 育 部 关 于 印 发 《 高 等 学 校 课 程 思 政 建 设 指 导 纲 要 》 的 通 知[EB/OL].(2020-05-28)[2022-01-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林娜. 水质监测技术[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21.

[3]刘慧,王涛.“水质监测与评价”课程思政教学 案例的撰 以氨氮指标的测定为例[J].水上安全2025(02).

[4]沈志鹏.“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优化路径[J].世界电信,长春大学学报.2025,35(06).

[5] 高德毅, 宗爱东. 课程思政: 有效推进课堂革命的高校改革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