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建筑智能化:绿色场景与协同应用研究
韩伟
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 230088
一、引言
在传统建筑智能化领域,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设备管理和安全防护方面,然而在当前“双碳”战略背景下,建筑行业对绿色低碳发展和高效协同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使得传统方法难以满足新的发展要求。依据《“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的指导,预计到2025年,我国城镇新建建筑将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这一政策趋势要求建筑智能化必须与绿色建筑目标紧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其深度学习的预测功能和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能力,为解决建筑绿色化过程中能效预测不准确、多系统联动不顺畅以及改造方案优化困难等问题提供了可能。
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本文专注于“绿色场景”,突破了全生命周期泛化分析的局限,深入探讨了绿色建筑、智慧园区以及既有建筑改造等三个细分领域;其次,本文整合了 2024 年《建筑智能化系统 AI 应用技术导则》和《上海市智慧建筑评价标准》(DB31/T601-2024)等最新规范,以提高研究的时效性。
二、人工智能在建筑智能化绿色场景中的应用
(一)绿色建筑:AI 驱动能效优化与可再生能源协同
绿色建筑的关键诉求在于实现“低能耗-高舒适度”的均衡状态,而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精确的预测与动态调控能力,能够达成此目标。在能耗预测阶段,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AI 模型能够综合建筑历史能耗数据(包括空调、照明、电梯使用情况)、外部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以及用户行为数据(例如考勤记录、用电习惯),构建一个多维度的预测模型。
在可再生能源的协同管理方面,AI 技术能够实现建筑光伏系统与储能设备的智能化调度。当光伏发电量出现过剩时,AI 系统会自动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至储能设备中,有效避免了并网造成的能源浪费;反之,在发电量不足的情况下,系统会优先使用储能设备中的电能,仅在储能不足时才接入市政电网。此外,AI 技术还能够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建筑外立面的光照强度,并据此动态调整光伏板的角度,以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
(二)智慧园区:AI 实现多系统协同与低碳运维
智慧园区集成了交通、能源、安防、环境等多个子系统,而传统管理模式中普遍存在的“各自为政”现象,限制了系统间的协同效应。采用人工智能多智能体系统(MAS)能够有效促进这些子系统的协同工作。在该系统中,每个子系统对应一个“智能体”(例如,交通智能体、能源智能体、环境智能体),它们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决策的协同。例如,环境智能体在检测到园区PM2.5 浓度超标时,会自动触发通风智能体增加新风量,并同时通知交通智能体引导新能源车辆优先通行,以减少尾气排放;能源智能体在监测到用电高峰时,会联动照明智能体降低公共区域的照明亮度,同时调整电梯智能体的运行频次。
在讯飞小镇智慧园区中,MAS 系统的应用带来了三大显著提升:首先,运维效率提升了35% ,显著减少了人工巡检的成本;其次,园区的综合能耗降低了 26% ,超额完成了既定的低碳目标;第三,突发事件的响应时间缩短至 5 分钟,有效增强了园区的安全性。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园区的虚拟模型,实时映射交通流量、能耗数据、环境质量等关键信息,为园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决策支持界面。
(三)既有建筑改造:AI 助力精准评估与方案优化
在既有建筑的改造过程中,存在改造效果难以预测以及方案成本高昂的问题。然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多维度的分析,显著提升改造过程的科学性。在结构健康监测的环节,人工智能技术与超声检测设备相结合,能够采集建筑构件的相关数据(例如混凝土的强度、钢筋的锈蚀程度等),并构建用于缺陷识别的模型,实现对裂缝、剥落等问题的自动标注。在某项针对老旧小区的改造项目中,人工智能结构检测系统显著提高了缺陷识别的效率,达到人工检测的四倍,同时有效避免了人工检测可能出现的漏判风险。
在节能改造方案的优化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基于建筑现状数据(包括户型、墙体保温性能、设备老化程度等)生成多套改造方案,并从能耗降低、成本投入、改造周期三个维度进行量化对比分析。例如,在对某1990 年代办公楼进行节能改造时,人工智能技术生成了“外墙保温+光伏改造”和“门窗更换+智能设备升级”两套方案。通过模拟计算,得出前者年节能率可达 65% ,但成本较高;后者年节能率为 42% ,成本则低 30% 。最终,项目方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了后者方案,从而实现了改造效益的最大化。
三、人工智能在建筑智能化绿色场景中的规范体
(一)技术规范:适配绿色场景的AI 性能要求
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必须遵循“场景化”技术规范,以避免泛化适配的问题。依据2024 年发布的《建筑智能化系统AI 应用技术导则》,针对不同绿色应用场景的 AI 系统,必须达到既定的性能指标:
在绿色建筑场景中,能耗预测模型的准确率需达到或超过 90% ,可再生能源调度的响应时间应控制在10 秒以内,以防止因预测误差而造成的能源浪费;
在智慧园区场景中,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响应时间不得超过30 秒,子系统间的数据互通率需达到或超过 95% ,以确保多系统联动的效率;
在既有建筑改造场景中,结构缺陷的识别准确率应达到或超过 88% ,改造方案的模拟误差需控制在 5% 以内,以确保改造效果的可控性。
此外,还需遵守地方标准的细化要求。例如,《上海市智慧建筑评价标准》(DB31/T601-2024)明确指出,绿色建筑 AI 系统应具备“碳足迹追踪功能”,能够实时统计建筑碳排放数据,这一规定为长三角地区的项目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
(二)安全规范:数据安全与算法伦理双重保障
人工智能技术在绿色应用场景中的实施,必须同时考虑数据安全性和伦理风险。在数据安全性层面,必须遵守《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用户行为数据(例如办公室人员的活动轨迹)以及设备敏感数据(例如光伏储能电池的技术参数)实施加密存储措施。同时,采用“权限分级管理+日志追溯系统”的模式,严格禁止未经许可的数据共享行为。以智慧园区的AI 系统为例,应建立“管理员-运维人员-普通用户”的三级权限体系,确保普通用户仅能访问能耗公示数据,而无法接触到任何原始的敏感信息。
在算法伦理方面,应预防人工智能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绿色歧视”现象。例如,在智慧园区空调系统的智能调控中,人工智能系统不应因某区域人员密度较低而过度降低温度,而应平衡“节能”与“舒适度”之间的关系。通过设定“最低舒适度阈值”(例如夏季室内温度不低于26℃)来限制人工智能的决策范围,以确保技术应用在促进环境可持续性的同时,也兼顾了人文关怀。
(三)管理规范:从建设到验收的全流程管控
人工智能(AI)系统的管理规范应当覆盖“建设—运维—验收”的全流程。在建设阶段,需要明确人工智能系统与建筑绿色标准的联动要求。例如,绿色建筑人工智能系统需在设计阶段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的评分体系纳入考量,以此确保技术应用符合绿色目标。
在运维阶段,需要建立人工智能系统定期校验制度。具体而言,每月对能耗预测模型的准确率进行检测,当准确率低于 85% 时,及时更新训练数据(如新增季节变化数据);每季度对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效率进行评估,并优化联动算法。
在验收阶段,需要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依据《建筑智能化系统AI 应用技术导则》开展检测工作。对于人工智能能耗预测系统,通过对比实际能耗与预测数据来评估其准确率;对于智慧园区多系统,通过模拟突发事件(如 PM2.5 超标)来测试其协同响应能力,检测合格之后方可通过验收。
四、人工智能与建筑智能化绿色融合的挑战与对策
(一)主要挑战
AI 与建筑绿色标准协同存在不足:现行绿色建筑标准(如GB/T50378-2019)未明确规定AI 技术的应用要求,致使AI 系统与绿色目标相脱节。例如,部分建筑AI 系统仅聚焦于能耗降低,而忽略了室内空气质量的提升。
智慧园区多系统AI 适配存在困难:园区内的交通、能源、安防等系统多由不同厂商建设,数据格式缺乏统一标准、通信协议无法兼容,导致AI 多智能体系统难以实现协同运作。
既有建筑 AI 改造的成本较高:既有建筑普遍缺乏智能感知设备,加装传感器、部署 AI系统的初期投入较大,中小建筑企业难以承受。
(二)解决对策
构建人工智能与绿色建筑标准的联动机制: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修订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人工智能在能耗预测、碳足迹追踪等方面的应用功能纳入评价体系;激励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例如某省计划于2024 年实施“绿色建筑人工智能系统补贴政策”,为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改造的项目提供 10% -15%的财政补贴。
开发园区级人工智能协同管理平台:由行业协会主导,制定智慧园区数据共享的标准规范(包括数据格式、通信协议等),并研发统一的AI 协同管理平台,以实现不同厂商系统间的无缝对接。例如,某智慧园区通过该平台的应用,成功将交通与能源系统的协同响应时间从50 秒降低至25 秒。
推广“人工智能改造+能源合同管理”模式:建筑企业与人工智能技术供应商、能源管理公司展开合作,由技术供应商承担人工智能系统的建设成本,通过改造后节约的能源费用分期回收投资。例如,某老旧酒店采用该模式后,在无需初期投资的情况下,实现了年节能率30% ,并根据协议与技术供应商分享节能收益。
五、结论
人工智能技术为建筑智能化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支持,在绿色建筑能效优化、智慧园区协同运维以及既有建筑改造三大应用场景中,能够显著提升建筑的能效水平与低碳效益。通过构建“场景化技术规范+安全伦理保障+全流程管理”的规范体系,有效解决了人工智能与建筑绿色目标协同不足、多系统适配困难等问题。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迭代(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改造方案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建筑绿色标准的进一步完善,二者的融合将得到进一步深化。一方面,人工智能将从“辅助管控”向“主动决策”升级,例如自动生成符合绿色标准的建筑设计方案;另一方面,建筑智能化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为建筑行业实现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路径。本研究的成果可为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职称评审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场景化应用提供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2022.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智能化系统 AI 应用技术导则(2024 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4.
[3]DB31/T601-2024,上海市智慧建筑评价标准.上海: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24.
[4]刘敏,张伟。基于LSTM 的绿色建筑能耗预测模型研究.建筑科学,2023,39(8):98-10
[5]王明远,李静。多智能体系统在智慧园区协同运维中的应用.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4,(2):56-60.
[6]张莉,陈阳。既有建筑AI 改造的成本分摊模式研究.建筑经济,2023,44(11):78-82.
[7]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中国建筑智能化绿色发展报告(202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