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内生逻辑与实践创新
韩璐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 100070
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内生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文脉绵延赓续的历史底蕴,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共生的理论视野,置身于以文化主体性引领自主发展的实践智慧。1 内蕴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建设实践中的文化基因表征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构成叙事的内生逻辑。
(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内涵着“ 以民为本” 的核心理念,秉持“ 立君为民” “ 民为国本” “ 政在养民” 的基本思路,“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蕴含“ 民惟邦本” 的价值旨归,扬弃了传统“ 政在养民” 思想中关注民生问题的合理内核,锚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话语表述从“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到“ 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的转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理想的千年回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也是“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推进人民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的步伐自信且坚定、稳健而务实。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 天人合一” 的朴素生态理念,“ 天人合一” 观念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征,旨在实现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我们党提出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对“ 天人合一” 观念的话语创新,而且是在更高维度上引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 天下大同” 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展现宏阔的“ 天下” 视野、蕴含“ 仁爱” 的价值共识、彰显“ 协和万邦” 的治理智慧、主张“ 和而不同” 的发展观念。2
(二)两个结合的理论视野
“ 两个结合” 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总结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拓展理论视野。中华文明是建立在多民族文化交流对话、相互融合的基础之上的,具有“ 和而不同” 、“ 并行不悖” 、“ 和合共生” 的气质和格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亦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二者都强调和谐的世界观、注重实践的方法论、关注人本的价值观。“ 结合” 的结果是发生了文化“ 聚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发生深刻的“ 化学反应” ,催生出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上的契合以及产生的文化“ 聚变” 效能,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生动力
(三)文化主体性的实践所需
在现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构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文化主体性展开的现实图景。1 中华文化的“ 主体性”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的智慧内核,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不是外来文化“ 裁剪拼贴” 的结果,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主体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结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真正“ 中国式” 探索提供具备现实可能性的文化方案。文化主体性汇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力量,引领和增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主探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稳定文化内核和内生精神动力。
二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实践创新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新背景下,从文化层面探讨如何阐释并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经验,加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动力,向世界讲好“ 中国故事” ,必须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树立正确的文化叙事思维导向,转变叙事思维,推动话语创新,促进各种媒介的交融,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驱动力、传播力与国际影响力。
(一)明确叙事导向,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思想根基
“ 第二个结合” 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并建立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叙事样态。2 其中既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等理论精髓,也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反映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应紧扣“ 第二个结合” 的叙事导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塑造新的文化生命体。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思想文化根基。
(二)转变叙事思维,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阐释深度
我们要加强文化叙事的实效性,重中之重在于转变叙事思维,以新的思维更新叙事理念,综合叙事资源,融合传播力量,为叙事对象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指引。其一,树立战略思维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认识文化叙事的目标愿景和整体思路,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定位,扩大新时代文化叙事的战略格局。3 其二,坚持系统思维,系统考量文化叙事的内容资源,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化叙事体系,“ 三大文化” 一脉相承,深刻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线索,共同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主要内容。其三,坚持辩证思维,采用一分为二的思考方式正确认识文化叙事,并积极探索化危为机的实践范式。既要看到联系的普遍性,认识文化叙事的机遇;又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并存,客观审视文化叙事的挑战。其四,坚持底线思维,坚守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原则,在文化叙事领域争夺主动权,抓好互联网、高校、新媒体等关键阵地的舆论引导工作,面对重大的舆论陷阱我们要敢于亮剑、善于亮剑,守好思想舆论的阵地,进而保障国家的文化安全。4
(三)更新叙事话语,优化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话语表达
“ 中国式现代化” 是一个极富特色的创新话语,具有丰富的理论蕴涵,应该在此基础上,构建一整套完整的话语体系,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关键环节。此外,文化叙事的话语要具体化、大众化、共情化,用具体化的感性话语讲透深刻的理论问题,善讲群众话语,将“ 大事件” 寓于“ 小生活” 之中,话语的建构就需要从以我为主转变为受众导向,真正做到融通中外,效果导向。通过不断更新叙事话语,使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与中外人民共通、共鸣、共情。
(四)创新传播媒介,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传播效能
文化叙事要创造新的传播方式,拓展媒介融合、人文交流等新路径。们应快速抢占新媒体高地,加快推进各类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强、形式多样、传播渠道丰富的新型主流媒体,发挥感性化叙事、多元化叙事等优势,提升新媒体文化叙事的实效性;搭建人文交流、智库交流等文化叙事新平台,通过民间人文交流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国际文化叙事能力。
1 刘晓慧.旧邦新命: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生性逻辑[J].新疆社会科学,2025,(03):10-17.DOI:10.20003/j.cnki.xjs
hkx.2025.03.002.
2 王健,张荣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J].山东社会科学,2024,(09):176-184+192.DOI:10.14112/j.cnki.37-1053/c.2024.09.020.
1 沈江平,丁耀鹏.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主体性建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3(04):40-49.DOI:10.13852/J.CNKI.JSHNU.2024.04.004.
2 参见郝立新:《“ 第二个结合” 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 年第7 期.
3 王霂凡,陈义平.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价值意蕴、逻辑结构与实践指向[J].理论月刊,2025,(01):12-21+154.DOI:10.14180/j.cnki.1004-0544.2025.01.002.
4 陆卫明,邓皎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维度[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2):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