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保育中游戏化教学的策略与效果评估
王雪楠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050000
摘要:在幼儿保育实践里,游戏化教学因独特优势,成为关键教育手段。本文全面探讨幼儿保育游戏化教学策略,涵盖设计、组织、实施等环节,结合实例评估效果,剖析其对幼儿认知、社交、情感及身体发展的积极影响,为幼儿保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助力提升幼儿教育质量。
关键词:幼儿保育;游戏化教学;教学策略;效果评估
一、引言
幼儿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奠基期,在幼儿保育工作中,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极为关键。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将教学内容巧妙融入游戏的游戏化教学模式,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高度契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通过游戏化教学,幼儿不仅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高效获取知识与技能,还能在情感、社交、身体等多方面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二、幼儿保育中游戏化教学的策略
2.1 基于幼儿发展特点设计游戏
幼儿的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游戏设计必须紧密贴合这些特性。在小班阶段,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认知能力有限,可设计简单直观的游戏,如“形状分类游戏”。准备不同形状(圆形、方形、三角形)的积木和相应形状的盒子,让幼儿将积木放入对应的盒子中,以此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形状认知能力。中班幼儿思维能力有所提升,可开展“小小超市角色扮演游戏”。幼儿分别扮演收银员、顾客、导购员等角色,在模拟购物场景中认识货币、学习计算,同时锻炼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大班幼儿具备一定抽象思维能力,可进行“故事创编建构游戏”,利用积木搭建故事场景,然后根据场景创编故事,培养其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2.2 明确游戏目标与规则
每个游戏都应有清晰明确的目标,例如在“合作运球游戏”中,目标是锻炼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协调性和沟通能力。游戏规则要简单易懂、具体明确,如规定两名幼儿一组,用背部夹住气球,从起点运到终点,途中气球掉落需返回起点重新开始,先到达终点且气球未破的小组获胜。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应向幼儿详细讲解目标和规则,并进行示范,确保幼儿理解并遵守。
2.3 合理组织游戏活动
在游戏组织过程中,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和空间至关重要。游戏时间要根据幼儿年龄合理设定,小班幼儿每次游戏时间控制在15 - 20分钟;中班幼儿20 - 30分钟;大班幼儿30 - 40分钟。游戏空间要安全、宽敞、适宜幼儿活动。室内游戏时,清理场地杂物,避免幼儿碰撞受伤;室外游戏选择平坦、无障碍物的场地,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同时,合理分组,考虑幼儿的性别、能力差异等因素,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
2.4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
教师在游戏中扮演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游戏。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通过提问、启发、示范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解决问题。如在“搭建城堡游戏”中,幼儿搭建的城堡总是倒塌,教师可以问:“想想看,怎样摆放积木可以让它更稳固呢?我们来观察一下真正的城堡是怎么建造的。”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幼儿保育中游戏化教学的效果评估
3.1 评估方法
本研究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测试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效果评估。观察法是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观察幼儿的参与度、兴趣表现、行为互动、情绪状态等;问卷调查法面向教师和家长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游戏化教学效果的看法、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等;测试法通过对幼儿进行认知、语言、社交、身体动作等方面的能力测试,对比游戏化教学前后的发展水平。
3.2 评估指标
1. 认知发展:观察幼儿在游戏中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如在科学实验游戏中对科学原理的理解;通过记忆游戏、思维游戏等测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认知能力的发展。
2. 社交发展: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互动行为,包括合作、分享、交流、解决冲突等方面,评估其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社交技巧等社交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团队游戏中观察幼儿的协作表现,在角色扮演游戏中观察幼儿的语言交流和角色互动。
3. 情感发展: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表现,如快乐、自信、专注、勇敢等积极情绪的展现,以及对游戏和学习的态度变化;评估其情绪管理能力、学习兴趣、自我认知等情感发展状况。
4. 身体发展:通过测试幼儿的大肌肉动作(如奔跑、跳跃、投掷、攀爬等)和小肌肉动作(如绘画、手工、拼图、穿珠子等)发展情况,评估游戏化教学对幼儿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的促进作用。
3.3 效果评估结果
1. 认知发展方面:在开展游戏化教学一段时间后,对幼儿进行认知能力测试,结果显示,参与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在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未参与游戏化教学的幼儿。例如,在“找规律”测试中,游戏化教学组幼儿的正确率达到80%,而非游戏化教学组仅为50%。在科学知识问答中,游戏化教学组幼儿对常见科学现象的理解和回答准确率也更高。
2. 社交发展方面:观察发现,参与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在与同伴互动时更加积极主动,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显著增强。问卷调查中,教师和家长普遍反映幼儿在游戏化教学后更愿意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和想法,在集体活动中能更好地遵守规则、听从指挥,解决与同伴冲突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例如,在“合作搭建”游戏中,游戏化教学组幼儿能够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搭建任务,而非游戏化教学组幼儿则容易出现争抢玩具、各自为政的情况。
3. 情感发展方面: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表现出较高的情绪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调查显示,90%的幼儿表示非常喜欢游戏化教学,认为在游戏中很快乐、很自信。游戏化教学还增强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幼儿对新知识、新活动的接受度更高。例如,在故事创编游戏中,幼儿能够大胆发挥想象,积极参与故事创作,展现出较强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4. 身体发展方面:通过对幼儿身体动作技能的测试,发现参与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在大肌肉动作和小肌肉动作发展上都有显著进步。如在跳绳测试中,游戏化教学组幼儿的平均跳绳次数比非游戏化教学组多15次;在绘画和手工活动中,游戏化教学组幼儿的作品更加精细、富有创意,手部动作更加灵活协调。
四、结论
幼儿保育中的游戏化教学通过合理的策略设计与实施,在幼儿的认知、社交、情感和身体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幼儿发展特点设计游戏、明确游戏目标与规则、合理组织游戏活动以及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等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幼儿保育工作中,应进一步推广和完善游戏化教学,不断探索创新游戏形式和内容,紧密结合幼儿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特点,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助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朱家雄. 幼儿园课程[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2] 虞永平. 学前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3] 刘焱. 儿童游戏通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学校名字: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王雪楠,1996年,女,满族,内蒙古赤峰市,助教,学士学位,学前教育,幼儿保育专业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