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伦理规范与信息安全责任机制研究
刘夜
南京宇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44
档案管理是维护信息真实性、安全性与可用性的重要环节。伦理规范为档案管理提供价值指引,信息安全责任机制则构建行为约束框架,两者共同保障档案事业有序发展。随着数字化进程加快,档案信息的传播与利用边界不断拓展,隐私泄露、数据篡改等风险随之增加,伦理失范与安全责任缺失问题凸显。明确伦理规范的核心要求,建立健全信息安全责任机制,探索两者协同路径,对提升档案管理质量、维护信息主体权益、服务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档案管理伦理规范的核心要素
(一)信息真实性伦理
档案管理人员需坚守信息真实性原则,在收集、整理环节确保档案内容与原始信息一致,不篡改、不伪造档案数据。在数字化转换过程中,保持档案原貌,准确记录修改痕迹与原因,确保可追溯。面对信息冲突时,以原始凭证为依据,通过多方核验确认信息准确性,避免主观干预导致档案失真。
(二)隐私保护伦理
明确档案信息的隐私边界,区分公开信息与涉密信息,对涉及个人、组织敏感信息的档案严格管控访问权限。在档案利用环节,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仅提供与利用目的相关的信息,不泄露无关隐私内容。建立隐私风险评估机制,对档案开放可能引发的隐私泄露风险进行预判,制定防范措施。
(三)公平利用伦理
保障档案利用的公平性,消除利用壁垒,为不同主体提供平等的访问机会。在权限设置上,基于档案性质而非利用者身份设定访问标准,避免歧视性限制。平衡档案保密与开放需求,对可公开档案及时开放,对涉密档案明确解密时限与条件,确保合理利用。
二、信息安全责任机制的构建逻辑
(一)责任主体划分
明确档案管理部门的主体责任,统筹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制定安全策略与应急预案。细化岗位责任,档案收集人员对信息录入准确性负责,保管人员对存储设备安全负责,利用审核人员对访问权限合规性负责。界定技术供应商责任,要求其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系统与服务,承担漏洞修复义务。
(二)风险防控责任
建立风险识别机制,定期排查档案管理全流程的安全隐患,包括物理存储环境、数字系统漏洞、操作流程漏洞等。明确风险处置责任,对发现的安全问题,相关主体需在规定时限内采取补救措施,记录处置过程与结果。落实风险预警责任,通过技术手段监测异常访问与操作,及时发出预警并启动响应机制。
(三)追责机制设计
制定分级追责标准,根据信息安全事件的影响范围与严重程度,明确不同责任主体的追责方式。建立责任追溯链条,通过日志记录操作行为,确保每个环节可定位到具体责任人。区分故意与过失行为,对恶意泄露、篡改档案的行为从严追责,对因操作失误导致的安全问题,侧重整改与教育。
三、伦理规范与信息安全责任机制的协同路径
(一)制度协同
制度协同需构建伦理规范与信息安全责任的一体化制度框架。将伦理原则转化为具体制度条款,纳入档案管理总章程,明确伦理要求与安全责任的法定地位。在岗位职责体系中,同步设定伦理义务与安全职责,如档案收集岗位需同时承担信息真实性核验的伦理责任与原始数据加密的安全责任。制定跨领域制度衔接细则,在档案分类标准中融入隐私保护伦理条款,明确涉密档案的划分依据与管理责任;在数据备份制度中体现完整性伦理要求,规定备份频率与校验责任。建立制度修订联动机制,当伦理规范因社会共识变化需调整时,同步修订对应的安全责任条款,确保两者在内容上保持一致。
将伦理合规性纳入信息安全考核体系,在年度安全评估中增设伦理执行指标,如隐私保护条款的遵守率、公平利用规则的落实度等,通过考核权重分配强化制度协同的约束力。
(二)流程协同
流程协同需实现档案管理全流程中伦理约束与安全管控的无缝衔接。在档案形成阶段,同步启动真实性伦理审查与源头安全校验,收集环节需核对信息来源的合法性,同时对采集设备进行安全认证,确保信息初始状态既符合伦理要求又具备安全基础。整理环节构建分类编码与权限分级的联动机制,依据档案内容的敏感程度确定伦理保护等级,对应设置访问安全级别,使分类逻辑同时体现伦理判断与安全考量。数字化转换过程中,将格式标准化要求与数据脱敏规则结合,在保证档案完整性的同时,对隐私信息进行技术处理,兼顾伦理规范与安全防护。利用环节实施“伦理审核—安全授权”双流程,访问申请先经伦理委员会评估利用目的的正当性,再由安全部门根据评估结果分配访问权限,形成伦理把关在前、安全控制在后的协同链条。销毁环节需同时满足伦理底线与安全标准,对涉及个人隐私的档案,按伦理要求确定最低保存期限,到期后采用符合安全标准的销毁方式,确保信息彻底清除。
(三)监督协同
监督协同需建立多维度、跨部门的联合监督体系。组建由档案管理部门、伦理委员会、信息安全机构组成的联合监督小组,明确各方监督职责: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日常流程合规性检查,伦理委员会专注伦理规范执行评估,信息安全机构聚焦安全漏洞与责任落实情况。制定统一的监督指标体系,将伦理指标与安全指标整合为量化评估模型,如将“未授权信息泄露”同时纳入安全责任事故与伦理违规事件统计,通过数据关联分析识别协同缺陷。建立监督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汇总各部门监督数据,自动生成协同监督报告,呈现伦理与安全的交叉影响关系。实施定期联合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监督方式,定期检查侧重制度与流程的系统性协同效果,随机抽查针对高风险环节的即时协同状态。检查结果实行双向反馈,对发现的问题同时向伦理管理与安全管理部门通报,督促双方制定联动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与时限。建立监督结果应用机制,将协同监督结论与单位绩效考核、个人奖惩直接挂钩,对协同成效显著的给予激励,对存在协同缺陷的启动问责程序,通过责任连带强化监督协同的约束力。同时,将监督数据作为制度修订与流程优化的依据,形成“监督—改进—再监督”的闭环协同机制。
四、结语
档案管理伦理规范与信息安全责任机制的协同,是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制度、流程、监督的多维协同,可实现伦理约束与安全管控的有机统一。未来需持续优化制度衔接,强化全流程协同执行,完善动态监督体系,使伦理原则深度融入安全实践。这一协同机制的完善,不仅能保障档案信息的真实、安全与公平利用,更能为社会治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推动档案管理迈向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马鹤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电子档案管理方式探析[J].兰台内外,2022(15):41-43.
[2]张蕾.信息化时代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研究[J].兰台内外,2021(15):44-45.
[3]李聪.新形势下企业电子档案管理与档案信息安全探讨[J].兰台世界,2020(06):121-123.
[4]孔旸.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电子档案管理的安全问题研究[J].兰台内外,20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