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从阳明“四句教”到吃喝“四句话”

作者

尧世文

卢阿拉巴铜冶炼股份有限公司

吃喝是大事,自古均如是。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时的鸿门宴,当下的禁酒令,城市的美食街,舌尖上的美味,无数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吃喝虽平常,却事关重大,背后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修行的现实交织。

如何正确看待吃喝,见仁见智难有定论,就像如何看待善恶,也是众说纷纭各执一端。不由想起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晚年提出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四句教虽未对善恶之争盖棺定论,却也成为许多人求道修心的指路明灯,模仿阳明“四句教”,鹦鹉学舌来个吃喝“四句话”:有吃有喝民之求,乱吃乱喝道之违,戒吃不喝是神仙,善吃少喝是福报。诸君莞尔一笑,期待能有些许借鉴意义。

一、有吃有喝民之求

食求饱,居求安,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正是这需求的不断追求和不易满足,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甚至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正常欲望的正当性满足是必须的,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是民众最朴素、最根本的愿望,这是社会稳定、人心安定的最底层基础。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吃喝行为,不同层面都有吃喝的需求满足。第一层生理需求,吃喝的本质是生存基础,食物和水是维持生命的绝对刚需,满足饥渴是最原始的生理驱动。饥荒中“易子而食”是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在极端情况下,原始动物性显露出来的极端例子。第二层安全需求,追求食品安全、营养均衡、饮食规律已成为现代人对食物的普遍要求和健康诉求,食品安全是民生重大课题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百姓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法的出台,美食节目的受捧,都是安全需求的现实反映。第三层社交需求,吃喝具有情感联结的的社交属性,家庭聚餐、商务宴请、朋友聚会等共食行为是建立关系深化感情的重要途径。火遍全国的纪录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其背后的逻辑是亲情和乡愁与美食融合引起的感情共鸣。第四层尊重需求,吃喝是身份的表达和阶层的认可,饮食选择成为社会地位的符号,高端晚宴彰显财富与品味,被邀和出席都是尊重和认可的双层表达。第五层自我实现需求,吃喝升华到最顶层是创造与超越,超越生存需求,将饮食转化为艺术、文化或精神追求。例如:厨师追求食物雕塑的烹饪美学,茶道品鉴中的哲学冥想等。所以,吃喝既保障生存安全,又实现情感联结、自我表达,最终抵达身心平衡。

二、乱吃乱喝道之违

道在箪食瓢饮之间,古语说:畏道者不妄为,知味者不贪杯——此乃千古不易之理。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和健康生养之法,亦要遵循社会伦理与个人修行之度。真正的饮食之道藏于三项平衡之中:物我平衡,取自然所需,还自然所净;人我平衡,敬众生劳作,惜一粥一饭;心欲平衡,知足而有节,清净以养心。

图 1 美食之需

乱吃乱喝,乱者,“无序、无节、无度、无德”。饥饱不均,无序;高糖高脂,无节;暴饮暴食,无度;滥杀生灵,无德。此种乱像,实属逞一时之快、享口舌之欲,于人于己百害无利。一是违自然之道而身受其害。暴殄天物,脏腑皆伤,时序颠倒,阴阳失调,无度放纵让人成了吃喝的奴役,以健康为代价而身遭反噬。二是违人伦之道而道德缺失。穷奢极欲,礼崩乐坏,酒池肉林终亡国;口腹之欲,残害生灵,乱食野味触法网。三是违天地之道而万物失衡。天生万物各有其灵,万物运作当有其法,人类因过度贪欲而掠夺自然,破坏平衡,化肥农药污染土壤,过度捕捞耗尽海洋——今日口舌之快,明日生存之危。四是违背法治之道而失却公允。利用公款或职权大吃大喝、违规宴请、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等行为,是典型的腐败和不正之风,为党纪国法所明令禁止。放纵欲望,必受惩处,法禁其乱,心守其度。真正的平衡是在理性与感性,约束与自由之间找到自洽的节奏。

三、戒吃不喝是神仙

《黄帝内经》有言“;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肉体凡胎的生命体也是物质消耗的能量体。精神修炼需要健康的体魄为依托,断绝饮食则如釜底抽薪,生命尚不能维持,何谈修道。真正的神仙境界是慈悲与智慧,而非戒吃不喝的虚幻神通。从世俗的角度讲,人生本是体验,美食美色美景皆人之所欲,且美食当排首位。

在饮食中修行,方是真逍遥,仙缘根植于尘世,神仙之道并非逃离人间烟火,而是身在红尘心向善,让人间温情在共食中传递,以味觉为媒介广结善缘,“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在劳作中把修行融入日常。一是知量知足节制自律:不贪求也不厌恶,饮食有节,对物质欲望,尤其是口腹之欲保持克制。二是心存感恩追求价值:一餐一饭皆思来之不易,感天地化育之恩、察众生劳作之苦,将精力和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事业追求和人生目标实现上。心存感恩是“知”、是内在的觉醒,追求价值是“行”、是外在的显化,二者合一方能既充实且安宁。三是借事炼心修身养性:于酸甜苦辣中品悟人生起伏,在拿起放下间修炼心性自在。克己复礼尊崇天道、戒贪慎痴顺从人性,持节守法远离祸端。这寓意着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培养高尚情操,远离低级趣味,若能“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心不执着于五味,则粗茶淡饭亦是仙飨。极口腹之欲是俗人,绝饮食之需是妄人,能在吃喝中得大自在者,才是真神仙。

四、善吃少喝是福报

“知己之需,用之当时”乃为善。想要的太多,需要的很少,在物欲上做减法,是一种懂得精简的智慧。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知善少欲得福报。“善吃少喝”是一种生活艺术,更是一种人生哲学。日常的饮食行为与个人的健康、德行、福报紧密相连。廉洁自律是最大的福报,遵纪守法方能行稳致远。

“需要”是生存与健康的基本要求,“想要”往往是欲望的无限扩张,我们时常把“想要”伪装成“需要”,有违厚德载物之道。“当时”,即合乎时宜、恰到好处,顺应天之道律合天时,享用地之物产合地利,符合人之常情合人和。一是求健康之道,吃得科学,喝得合理,注重营养均衡,有益身心健康,享长寿之福。二是遵节俭之道,量入为出,珍惜物力,杜绝浪费,享惜物之福。三是知礼仪之道,饮食有度,举止得体,尊重他人,享和谐之福。四是守廉洁之道,公私分明,清白自守,只吃该吃的饭,只喝该喝的酒,不贪图口腹之欲而失节,享平安之福。福报是能量守恒的自然结果,而非上天的赐予,是自身行为必然招感的能量回流,是健康、安宁、和谐的人际关系、内心的喜悦与自在。善吃少喝指向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充满智慧与德行的生活方式,必能性命双修而福报圆满。

知足者富,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宇宙法则从不偏爱,但总是降福于那些符合“善”的行为之人。有吃有喝民之求,乱吃乱喝道之违,戒吃不喝是神仙,善吃少喝是福报。我们都是饮食男女,箪食瓢饮间蕴含着处世哲学与生活智慧,需要我们将饮食与修身、律己、明德融为一体,享人间烟火气,弘人间之正气。(文 尧世文 / 图 周琼)

尧世文,男,汉,1978 年 12 月生,湖北咸宁人,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有色冶炼,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