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单元整合为锚: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图谱
朱颖
韶关市浈江区南枫小学
引言:
双线组元的创新架构让小学语文把习作单元放到了语文素养培育的关键方位上。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而且“双减”政策全面落实这样的大背景下,之前习作教学中知识传授碎片化、孤立式能力锻炼等弊端逐渐凸显,把单元整体纳入教学革新的重要抓手当中。就像锚点一样串联起整个单元中的阅读教学、表达练习、活动实践之类的单元元素,从而促使教学实现从支离破碎到凝聚成一体的改变过程,并且使得教学层面也从表面浮华走向深入骨髓的变化轨迹上。不仅成为教学模式变革中的关键一环,而且是实现习作教学目标,塑造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条路上必不可少的桥梁和渠道所在之处。需要从理论角度去深挖,实际操作层面进行探索的全新实施系统也亟待出现。
一、 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核心素养落地的意义
(一)核心素养导向,明确培养方向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它包含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多种内容。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有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创意想象等诸多目标,单元整合按照核心素养导向,好比精确的导航系统,对分布在每篇课文及训练点的素养目标加以梳理提炼。通过理清单元整体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层级联系,给老师给予教学上的引导,让学生成步履实地在渐进的学习过程里,渐渐形成起完整的素养体系,免除学习的盲目感,保证核心素养培育扎扎实实落到实处[1]。
优化知识结构,促进有效迁移
系统化的知识架构是知识迁移的根基,传统单篇教学模式下,知识常常零散地出现,学生很难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单元整合冲破了这种壁垒,按照知识的逻辑联系,把阅读技巧,写作方法,语言素材等重新组合,建立起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在这个进程中,学生可以更为深入地认识知识的本质,产生知识之间的联系,当碰到新的写作任务的时候,就能立刻找出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到从阅读到写作,从旧知到新知的灵活迁移,进而优化写作水平和学习效率。
(三)提升学习体验,激发创作热情
传统习作教学往往因为任务单一、情境缺乏,使得学生缺少写作的兴趣。单元整合创设了主题鲜明、环环相扣的学习情境。把习作活动巧妙地融入到丰富多彩的学习任务之中,学生置身于趣味盎然、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中,在完成阅读分享、小组探究、实践创作等任务的过程中,沉浸式地感受到写作与生活、阅读的密切联系。这样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写作任务变为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习作成为展示个性、交流思想的快乐之旅。
(四)提高教学效率,达成减负增效目标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单元整合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与活动,精准去除重复低效的教学环节,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教师围绕单元核心目标,统筹安排阅读教学、习作指导与评价反馈,使教学过程紧凑有序、层层推进。学生不必在零散的知识点中不断摸索,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深度学习,在减轻学习负担的同时,学习效果也得到显著提升,真正回应“双减”政策对教育提质增效的要求[2]。
二、 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核心素养落地的问题
(一)目标设置碎片化,整体规划缺失
当下,一些教师在习作单元教学里,对教学目标的把控出现偏差,过分重视单篇课文的局部训练要点,轻视单元整体目标的统帅作用,造成目标设定零乱无章,缺少系统性与连贯性。各个课时,各种教学内容之间的目标衔接显得生硬,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很难清楚把握学习脉络,无法有效地把所学知识与技能整合起来,极大地妨碍了核心素养的系统培育。
内容编排零散,知识衔接欠佳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习作单元教学内容往往被人为地割裂成独立的阅读、写作板块,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缺少有机结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积累的写作技巧、语言素材很难运用到实际写作当中,教学内容零散编排,知识呈现碎片化,学生不能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在遇到写作任务时常常觉得知识储备不够,陷入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困境,极大限制了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活动单一且实践体验欠缺
一部分习作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老旧,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模仿练习,缺少真挚,活泼的写作场景营造,学生的写作实践局限在课堂里的命题文章,离生活实际很远,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想象力。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意识,在写作的时候,缺少个性化表达和更新思维的训练,很难达成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审美创造之类的培养效果。
(四)评价方式单一,反馈指导不及时
习作评价环节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指导的问题,评价标准僵化,只关注语言通顺、结构完整等常规要求,忽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情感表达等重要方面,评价反馈不及时、不具体,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情况给予有效的指导,学生也难以从评价中获得改进和提升的方向。这样的不合理评价方式使评价不能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阻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3]。
三、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核心素养落地策略
(一)目标整合构建素养培育框架理论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教学目标分成认知、技能、情感等许多方面,而且着重指出各个方面的目标要互相联系,逐层递进。在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当中,采用目标整合策略,按照课程标准和单元主题,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展开梳理,从单元整体角度出发,弄清楚每一课时目标在单元目标体系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形成起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的目标架构,通过这种方式,保证教学目标的连贯性和统一性,给核心素养的培育创建稳固根基。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单元主题为“说明性文章”,单元整体目标设计为引导学生读懂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性文章的特点,会用各种说明方法准确,有条理地介绍事物。在具体的课时目标设计中,学生通过学习《太阳》一文,在目标设计上确定为认识说明性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习列数字,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并在阅读过程中识别和分析。在学习《松鼠》一文,确定课时目标为感受生动说明的语言风格,运用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进行描写作,并进行分析。在习作指导课上,把目标细化为运用所学说明方法,写一篇条理清楚,语言准确的说明性文章,这样层层递进地整合目标,从知识认知到技能运用再到实践创作,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说明性文章的写作要点,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核心素养。
(二)内容整合,搭建知识能力阶梯
学习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的过程。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整合的内容策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教材、习作范文、实践活动等内容的整合。以本单元的主题作为主线,深入思考不同内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关系,让看似零散的知识技能重新组合起来,形成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的一级级知识能力阶梯。从而让学生能够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得以顺利地进行迁移。
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阅读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作要素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教师就可以整合《搭船的鸟》《我家的小狗》等精读课文,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从细小的点去描写动物的特点。然后利用习作例文《我眼中的缤纷世界》的习作,让学生跟着模仿写作。从阅读到写作搭起梯子,学生先观察校园的植物,再模仿课文中的细节去描写植物的样子、颜色,然后再写成一篇作文,这样就完成了从阅读到写作的过程。
(三)整合活动,构建多元实践场景
“做中学”理论认为学生应该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活动整合策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单元主题与教学目的,创设多样的综合活动。阅读分享、小组讨论、实地观察、创意思考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融合在一起,创设真实、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置身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锻炼口语表达、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升语文素养[4]。
以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阅读要素是“了解课文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习作要素是“学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老师可以带领大家去实地观察,参观当地的公园或者名胜古迹。大家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所见所闻记下来,之后小组之间互相分享交流,互相启发。回到教室之后,大家依据记录以及交流的内容来写作文,如学生参观了颐和园之后,按照进门,长廊,佛香阁这些顺序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再把它写成作文。通过这样多种实践场景的搭建,学生既可以学会按照顺序来写景物,又能提高自己的观察与表达水平。
(四)评价整合与学习反馈机制的完善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和学习风格,评价要全面、多样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整合策略打破单一的评价方式,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体系。及时、全面的评价反馈,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优点和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同时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
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阅读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习作要素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在学生写作介绍一种事物的作文时,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搜集资料、写作构思等环节。学生完成作文后,进行终结性评价,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给予评分和评语。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他人的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如学生在介绍“太阳”时,自评发现自己的作文在说明方法的运用上比较单一,而互评则能学习到他人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列数字等方法的。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整合资源,拓展学习支持领域
学习应在丰富的各种情境与资源支持下进行。资源整合策略基于习作单元教学的需求,把教材资源、网络资源、生活资源等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充分利用课本中蕴藏的文本资源、插图资源等。合理利用网络上优秀的范文、写作指导视频等资源,同时也引导学生要走出家门,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为学生打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包。从而扩大学生的支持空间,帮助不同需求的学生在不同的环境里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5]。
以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阅读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习作要素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可以整合各种资源,给学生以支持。在课堂上,利用教材中《那个星期天》《别了,语文课》等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在课后,推荐学生观看网络上的写作指导视频,学习怎样通过多种手法来表达情感。同时也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找有关情感表达的东西,如写一篇关于家里有爱的小作文,写一个关于自己与好友的小作文。或者看了某段关于亲情的片段之后有感而发写一段关于和爸爸妈妈的相处的小故事,通过一些具体的事情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人的爱。通过整合资源,让学生们除了能在课上学习到如何写作,还能在生活中获取到写作灵感,提高写作水平。
四、结论
单元整合作为推进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举措,通过对目标、内容、活动、评价、资源等多个方面的有机整合,重新构建了习作生态,使得在统编版教材教学实践中破解传统习作教学的各种难题成为可能,让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培养真正得以实现。但单元整合教学的发展依然存在着不少的挑战,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情,创新单元整合策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单元整合真正成为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根基”,才能给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白娴棠,甄欣宇.小学语文教师跨学科教学适应性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5,(15):57-62.
[2]詹小芳,钟惊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困境与重塑——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角[J].科教文汇,202(09):177-180.
[3]踪红.小学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J].教学与管理,2025,(14):49-52+57.
[4]范蔚,张智超.小学语文微型化写作教学实施路径[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5,40(02):83-90+106.
[5]王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5,(1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