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音乐课程中团队合作与个人艺术发展的平衡
赵永红
巴中市巴州区鼎山中学 636049
引言
在我国农村地区,音乐课程常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受到关注。由于资源限制、课程时长不足、教学目标不清等原因,音乐教学往往以合唱、集体演奏等群体性活动为主,个人艺术表达则容易被边缘化。这种倾向虽有现实基础,但在新时代教育理念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背景下,显得不够科学。团队合作与个体艺术成长并不矛盾,二者应在教学中互为支撑、协同推进。因此,探索在农村音乐课堂中实现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更是对农村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积极回应。
一、农村音乐课程中团队合作的实践价值与现实基础
(一)团队合作对农村学生综合素养的促进
农村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相对封闭,社会交往能力发展较为滞后,而音乐教学中的团队合作活动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社交实践平台。例如,在排练合唱或合奏时,学生需遵守节奏、倾听他人、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这一过程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责任感与合作意识。同时,在合作中获得认可与成就感,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反哺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状态与综合素质的发展。团队合作还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舞台演出机会,有助于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自信与表达能力。
(二)农村学校组织团队音乐活动的可行性分析
在现实层面,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相对有限,单一的个别指导难以广泛开展,而团队类音乐教学活动则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与资源效能。例如,通过开展校园合唱团、年级小乐队、乡村民乐展示等集体形式,教师可以同时指导多个学生,提升课堂效率。此外,许多公益组织和政府部门对农村音乐教育的扶持多集中于“合唱比赛”“艺术展演”等集体活动,这无形中也为学校提供了组织集体音乐教学的激励条件。再者,农村传统音乐文化本就偏重集体性,诸如祭祀歌谣、民间锣鼓等民俗形式为团队教学提供了现成的文化土壤,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二、农村音乐课程中个体艺术表达的发展瓶颈与需求
(一)个体艺术发展在教学中被边缘化的问题
尽管团队合作便于教学管理和成果展示,但长期偏重集体教学模式,也导致学生个性发展空间被压缩。在很多农村学校,音乐课常常成为“编节目、出节目”的工具性存在,真正关注学生个体艺术感受与表达机会的教学环节被大幅削弱。教师往往忙于组织排练,对学生的音乐兴趣、天赋能力缺乏深入挖掘和跟进指导。同时,因课程安排紧凑,难以为有特长或潜力的学生设置个性化学习路径,使得不少学生尽管有艺术天赋,却无法在课堂上被激发和释放。这种以“整齐划一”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不仅限制了学生审美能力和表现力的提高,也削弱了音乐课程应有的育人价值。
(二)农村学生个体艺术成长的现实需求与潜力
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农村学生对音乐表现出浓厚兴趣,且在模仿、演唱、即兴创作等方面具有独特潜能。例如,一些学生擅长用乡音演唱地方小调,一些则在传统打击乐中展现出节奏感强的天赋。但由于缺乏展示平台和引导机制,这些才能未能持续发展。尤其是性格内向或不善表达的学生,更需要通过音乐找到自我肯定的通道。事实上,音乐作为情感与创造的载体,本就应该尊重差异、鼓励独特。在农村教育提倡“全面育人”的当下,更应给予每一个孩子自我展示与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中拥有被理解和被成就的可能。
三、农村音乐课程中协调团队合作与个体发展的教学策略
(一)构建“合作—展示—反馈”教学闭环机制
为实现团队与个体在音乐课程中的有机融合,教师可尝试在教学设计中建立起“合作—展示—反馈”三环节的闭环机制。在集体排练中,设置个体突出演示环节,如领唱、独奏、分声部表演等,让学生在集体中担任关键角色,从而实现协作中的个体表达。同时,在每次展示后,教师应组织同伴互评与自我反馈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集体中的表现与成长,鼓励彼此发现和欣赏个体差异。此外,教师还可在课堂末尾设立“自由音乐角”环节,允许学生自选曲目、自编动作或自弹自唱,让课堂成为自由与规则、协作与独立并存的综合平台。
(二)借助本土文化资源推进个体能力培育
农村音乐教育要实现个体发展的突破,必须深入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地方戏曲、民间小调、传统器乐等,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学生接近音乐、理解艺术的天然媒介。教师可根据学生家庭背景和村落文化,开展“我的家乡歌谣”“我和爷爷的打鼓课”等主题教学,鼓励学生以个人视角讲述与展示音乐故事,提升其主体参与感。同时,组织音乐创编任务,如编排校园节日小曲、制作简易乐器等,也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发挥引导与鼓励的作用,为学生个体搭建从生活走向艺术、从兴趣走向表达的阶梯,真正实现“教其所需、育其所长”。
总结:农村音乐课程的目标不仅在于集体表演的热闹场面,更应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团队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沟通协作能力,而个体艺术发展则关乎其自我认知、创造能力与情感释放。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多元的文化引导,实现集体与个体的动态平衡。只有让学生既能在合唱中找准自己的声音,又能在独唱中勇敢表达自我,农村音乐课程才能真正成为育人之道、美育之根。未来,应有更多政策与资源倾斜于此,为农村孩子打开艺术成长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邓梅. 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探究 [J]. 初中生辅导,2024, (35): 70-72.
[2]刘畅. 多民族地区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D]. 西南大学,2024. DOI:10.27684/d.cnki.gxndx.2024.004126.
[3]赵佳宝,梁啸岳. 浅谈我国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及优化方法 [J]. 大众文艺, 2024, (21): 98-102. DOI:10.20112/j.cnki.ISSN1007-5828.2024.2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