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审美培养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作者

王欣晏

河北省唐县第二中学 072350

一、引言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美育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这一要求为高中美术教育指明了方向。高中阶段是学生审美意识形成与文化认知深化的关键时期,而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 “天人合一” 的审美境界、“形神兼备” 的艺术追求、“虚实相生” 的表现手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培育高中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资源。当前,部分高中美术教学存在传统文化渗透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教学内容过度侧重西方美术体系,对本土传统美术的挖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融入多停留在 “知识讲解” 层面,未能与审美感知、审美创造等能力培养形成联动,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理解流于表面。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审美培养中的价值意蕴

(一)丰富审美感知的维度

中华传统文化涵盖书法、国画、剪纸、陶艺、戏曲美术等多元艺术形式,每种形式都承载着独特的审美特质。例如,国画中的 “墨分五色” 通过浓、淡、干、湿、焦的变化,构建出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能引导学生感知 “含蓄内敛” 的东方审美;书法艺术中 “中锋用笔” 的力度与 “章法布局” 的韵律,可帮助学生理解 “刚柔并济” 的审美内涵。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能打破学生对 “审美” 的单一认知,拓展审美感知的广度与深度。

(二)强化文化认同的根基

审美培养不仅是 “美” 的教育,更是 “文化” 的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引导学生从 “艺术作品” 走向 “文化语境”。例如,赏析《清明上河图》时,不仅要讲解画面的构图与技法,更要结合宋代的社会风貌、市井文化,让学生理解作品中 “以形写神” 的艺术手法背后,是对 “民生百态” 的关注与热爱;学习剪纸艺术时,通过了解不同地区剪纸的地域特色(如陕北剪纸的粗犷、江南剪纸的细腻),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生命力。这种 “审美 + 文化” 的培养模式,能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产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三)激发审美创造的活力

传统文化并非静态的 “古董”,而是可创新转化的 “活资源”。高中美术审美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审美创造。例如,在 “设计基础” 课程中,可让学生借鉴传统纹样(如饕餮纹、云纹)的造型规律,设计现代标志;在 “绘画创作” 课程中,可鼓励学生运用国画的笔墨语言,表现当代生活场景(如用水墨画城市街景)。这种 “传统与现代” 的结合,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又能激发其审美创造的灵感,培养 “守正创新” 的审美创造能力。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审美培养中的渗透策略

(一)重构课程内容:构建 “传统文化 + 美术核心素养” 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是传统文化渗透的载体,需打破 “碎片化” 的融入方式,构建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具体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在 “美术鉴赏” 课程中,增设 “中国传统美术专题”,按时间脉络(如先秦青铜器、唐代绘画、明清园林)或艺术门类(如书法、国画、民间美术)梳理内容,让学生系统了解传统美术的发展历程与审美特征。例如,在 “书法艺术” 专题中,不仅讲解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的特点,还可结合汉字的演变历史,让学生理解 “书法即文化” 的内涵;在 “民间美术” 专题中,引入皮影、年画、泥塑等艺术形式,通过 “赏析 + 体验” 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传统民间美术的审美规律(如对称、吉祥寓意)。

(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 “情境化 + 互动式” 的教学模式

借助多媒体技术与实物资源,创设沉浸式的传统文化审美情境。例如,赏析 “传统园林” 时,可通过 VR 技术还原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的场景,让学生 “身临其境” 地感受园林中 “借景”“框景”的审美手法;讲解 “传统节日美术” 时,可结合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布置教室环境(如贴春联、挂香囊、摆月饼模),让学生在节日氛围中理解传统美术与生活的关联。此外,还可邀请民间艺人(如剪纸艺人、陶艺家)走进课堂,通过 “现场演示 + 技艺讲解” 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美术的 “活态传承”,增强审美体验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三)拓展实践活动:搭建 “课堂 + 课外” 的传统文化审美实践平台

审美培养离不开实践体验,需突破课堂局限,搭建 “课堂 + 课外” 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利用校园空间开展传统文化美术实践活动。例如,在校园走廊设置“传统美术作品展示墙”,展示学生的国画、书法、剪纸作品;在校园广场举办 “传统文化美术节”,开展 “书法大赛”“剪纸展览”“陶艺体验” 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升审美能力;成立 “传统美术社团”(如书法社、国画社、民间美术社),由专业教师指导,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如临摹传统名画、走访民间艺人),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中美术审美培养的宝贵资源,其渗透并非简单的 “内容叠加”,而是 “文化与审美” 的深度融合。在高中美术教育中,需通过重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活动、完善评价体系,将传统文化融入审美培养的全过程,让学生在 “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 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基因,提升文化审美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实现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的美育目标,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与审美能力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探索 [J]. 山西日报数字报,2023-12-26.

[2] 王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融入探析 [J]. 原创力文档,2025-02-27.

[3] 赵玉婷。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 [J]. 人人文库,2024-11-22.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社科基金项目:“*********的量化研究”(编号:)作者信息::王欣晏 中小学二级 全日制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