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五育并举背景下学校美术社团的育人功能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罗青

珠海市金海岸中学 519000

关键字:五育并举;美术社团;育人功能;实践路径

引言

“五育融合”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五方面的有机统一与相互渗透。这一理念与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方向不谋而合,尤其为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我国美育思想源远流长,始终在育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探索如何让美术课堂成为五育融合的“试验田”,已成为教育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基于此背景,深入探究学校美术社团的育人功能和实践路径,不仅有助于丰富美术教育理论,而且能让学校优化美术社团建设、落实五育并举政策有切实可行的方案,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教育理念与艺术实践的深度交织

“五育融合”是一个在教育改革中被提及多次的关键词,也是基础教育发展的焦点之一。审视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存在着“五育分离”或“五育割裂”的问题, “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从而导致 “片面育人”,量变产生质变,逐渐加剧的教育问题,使得人们逐渐深思。最早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五育并举”的主张。2019 年,国家提出了要坚持五育并举。在新时代教育中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纲领,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协同共生以构建完整系统的育人体系。美术社团在学校美育里是重要阵地,因其独特艺术属性而天然具备能与五育深度融合的内在特质。学生在艺术创作时对文化主题和历史题材进行艺术化表达,既是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接受德育浸润的重要契机。例如,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绘画创作,学生描绘传统节日、民俗风情能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从而使德育内化,并且学生在观察素材、构思画面、完成创作等思维活动中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智育目标就在艺术实践中达成了。美术社团像桥一样将抽象的五育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开拓多元发展的广阔空间。

美术社团活动特质与五育育人诉求天然契合,其开放、实践的特性冲破传统课堂教学时空限制,给学生提供多样学习场景。手工制作时学生亲手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制作会使劳动意识萌发且劳动技能慢慢提升;在大型壁画创作等团队活动中,学生需要搬运材料、协调分工,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团队协作精神与意志力也得到了锤炼。

二、艺术实践中的多元育人效能

(一)以美润心,筑牢德育根基

美术社团把艺术作品当作媒介搭起了德育渗透的有效通道,临摹经典画作时学生能学绘画技法,还能借研究作品背景、内涵感知人文精神与道德价值,像临摹《清明上河图》学生可感受到古代市井生活的繁荣和谐并体会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品质,参与主题创作活动时德育渗透更直接深刻。就拿“红色文化”主题绘画来说学生查阅历史资料、走访革命旧址,深入了解革命先辈英勇事迹后把感悟融入绘画创作,在这个过程中爱国主义精神成了画面生动形象和浓烈色彩而不再是空洞口号,学生心灵被洗礼且爱国情怀得到升华。再如集体创作环保主题海报学生调研环境问题、构思创意方案从而增强了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将外在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以美启德的育人目标真正达成。

(二)以美启智,激活创新思维

美术创作从本质上讲是思维碰撞、创新突破的过程,在社团活动里学生需要把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起来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和再创造,立体构成课上不同材质、形状的材料摆在学生面前学生得思考怎么解构重组构建出有美感、有创意的立体造型,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空间几何知识并发挥创新思维打破常规造型模式。动漫设计活动中学生要把文学故事、角色设定和视觉艺术融合起来,设计出独特角色形象和精彩故事画面,这个过程牵扯到文学构思、角色心理学、画面构图等多学科知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而且艺术创作碰到瓶颈的时候学生需要分析问题、尝试新方法来突破困境,这对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有重大意义,美术社团的艺术实践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让学生在提升审美素养的智力水平的同时,也明显提高有力推动智育发展。

(三)以美强体,塑造健康身心

在美术社团的各类活动里隐藏着不少体育锻炼的机会,户外写生时学生需要长时间站着观察景物、描绘画面,这对身体耐力和稳定性是个考验,从而不知不觉锻炼了腿部和腰部力量,而且手工制作里剪纸、雕刻等精细动作要求学生手部肌肉精准用力,长期练习能增强手部肌肉协调性和灵活性。团队合作完成大型艺术装置时搬运沉重材料、搭建复杂结构既需要体力还考验肢体协作能力,美术社团常办艺术展演、作品布展活动,学生布置场地、搬运作品时身体能充分活动使身体素质有效提升,更关键的是艺术创作能缓解学习压力、调节情绪以促进心理健康,学生沉浸在艺术创作中能忘掉烦恼,收获心灵宁静愉悦,进而实现身体和心理双重健康发展,达成美育和体育有机融合。

(四)以美促劳,培育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在美术社团那里得到了丰富又生动的实践舞台,从艺术创作准备阶段起劳动元素就贯穿于内,各类材料得由学生去收集,像陶艺制作得找合适陶土、手工编织得挑色彩搭配的毛线,这使得他们对材料的认知以及收集整理能力得到培养,而且作品制作过程更是满是劳动实践。就拿陶艺制作来说,揉泥、拉坯、塑形、雕刻、烧制等工序学生得一个个经历,每个环节都得付出耐心和汗水。在此过程中,学生能亲身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创造的乐趣,也能深刻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在社区墙绘活动里,学生们分工合作,草图设计、颜料调配、上墙绘制各有专人负责,一幅作品靠大家齐心协力完成,这样的集体劳动让学生掌握绘画技巧和墙面装饰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劳动责任感,进而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劳动教育就在艺术创作里焕发勃勃生机。

三、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拓展

(一)打造融合课程体系,深化五育融合

提升育人效果的关键在于构建以五育融合为核心的美术社团课程体系,为此我们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内容有机融入美术教学,并且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开发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项目式课程。“城市记忆”主题创作项目,学生先实地调研,走访城市历史街区、博物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了解城市发展历程与文化特色,这既能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智育),又能增强他们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德育)。而到了艺术表达阶段,学生用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艺术作品(美育),在户外写生和作品制作时学生身体得到锻炼(体育),团队协作完成作品时劳动意识和协作能力也得以提升(劳育),这样的课程设计使美术社团课程不再被限制在单一艺术技能训练,而是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达成五育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拓宽育人维度

美术社团的发展若想注入新活力、有效拓展育人空间,就得整合校内外多元教育资源。学校积极与当地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工作室等专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是可行的,这样就能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参与专业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优秀艺术作品、感受艺术大师创作理念并拓宽艺术视野;与社区合作开展社区文化墙绘制、小区景观艺术设计等公共艺术创作项目也不错,能让学生将所学艺术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在服务社会时提升自身能力。某小学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合作开设了剪纸、扎染等特色社团课程,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传授传统技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掌握独特手工技能,还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历史和内涵,增强了文化传承意识,并且学生义卖自己制作的剪纸、扎染作品,将所得款项捐赠给公益组织,实现了艺术教育和社会责任培养的有机结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线上课程、举办虚拟艺术展览,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展示平台,进一步提升美术社团育人效能。

(三)完善科学评价机制,激发成长活力

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是保障美术社团不断发展、激发学生成长动力的重要方式,传统美术评价多着重于艺术技能考核,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得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但要关注学生艺术技能的提高,更得重视学生在德、智、体、劳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运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全面且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长进步,过程性评价时记录学生在社团活动的参与、课堂表现、小组协作状况、作品创作过程等以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成长路径,终结性评价时除评价学生艺术作品外还可通过作品展示、艺术展演、成果汇报等综合考量学生综合素质。像某中学美术社团设置了“创意之星”“协作先锋”“艺术传承小达人”等特色奖项,对在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文化传承等不同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表彰,评价结果还被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成为评优评先、升学推荐的参考,这一激励机制增强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也为社团育人效果提供量化反馈,利于社团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程设置,推动美术社团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语

本研究系统阐释了五育并举背景下学校美术社团的育人功能与实践路径,明确了美术社团与五育融合的内在联系,剖析了其在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等方面的育人效能,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美术社团能够通过多元艺术实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美术社团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实践探索,持续完善课程体系、资源整合与评价机制,推动美术社团在五育并举的教育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陈雨晴,宋丽荣.高校美术学学科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J].美与时代(中), 2023,(07):105-107.DOI:10.16129/j.cnki.mysdz.2023.07.012.

[2] 张茂玲.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学科美育的现状审视与实现机制研究[D].三峡大学,2024.DOI:10.27270/d.cnki.gsxau.2024.000298.

[3]杨玥.小学“五育融合”改革中的教师改变研究[D].江南大学,2023.DOI:10.27169/d.cnki.gwqgu.2023.001732.

[4]叶静涛.“五育融合”视域下的新美育体系构建[J].学苑教育,2022,(36):82-83+86.

[5] 马骁骅,郭彦.论初中美术教学五育融合的理论依据与方法策略[J].邯郸学院学报,2025,35(01):16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