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识字燃起来
崔艳芳
同盛实验小学 041000
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石,更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对小学生而言,识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乎后续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情境识字教学立足儿童认知规律,链接课堂与生活,通过创设具象化、生活化的识字场域,激活学生识字兴趣,培育自主识字能力,探索出一条高效识字的实践路径。
(一)传统识字教学的现实困境
传统识字教学存在诸多亟待突破的问题,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隐性阻碍:
机械重复,兴趣缺失:以被动抄写、反复诵读为主,将识字异化为枯燥任务。学生视识字为“负担”,主探究的意愿被消解,学习热情持续低迷。
方法单一,能力难塑:教师多以“读字音、析笔画、组词语”的线性模式讲解,忽视识字方法的系统渗透。学生缺乏自主识字工具,面对陌生汉字常陷入“死记硬背”的困境。
重记轻用,错漏频发:聚焦“会写”而弱化“会用”,学生对字义、字理理解浅显。使用汉字时错别字频出,识字效率与质量双低,制约语文核心能力发展。
(二)情境识字教学的实践路径
情境识字教学以“活化汉字、联结生活、传承文化”为内核,通过溯源字理、多元创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汉字音、形、义,同步提升语文素养与文化感知。实践从四方面展开:
1.感官联动:让识字趣味化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需激活眼、口、手、脑等多重感官,将抽象汉字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体验。
字谜顺口溜:编创语言密码
紧扣生字特点创作口诀,如“春”字编为“三人看落日”;“事”字拆解为“一个扁扁口,横山出了头,最后一竖钩”;“照”字编为“一个日本人拿刀杀了一口人,留下四滴血”;“鼓”编为“十个豆子支一声”。这些拆字法强了化字形记忆,让识字成为“猜谜游戏”。
动作演绎法:构建形义联结
针对“掰、扛、扔”等动词,设计专属动作:“掰”需双手用力分物,“捧”要掌心向上托举。通过肢体体验,建立“字形—动作—字义”的关联,让字义理解更直观。
故事图文法:赋予汉字温度
鼓励学生为生字绘制简笔画(如“山”字绘三座峰峦),或围绕字源讲故事(“日”“月”的象形演变)。将识字与“认识事理、感受审美”融合,赋予汉字文化温度。
2.文化浸润:让识字有厚度
汉字承载着民族历史与智慧,挖掘文化意蕴可让识字成为“文化传承课”:
字理溯源:解码文化基因
解析“姓”字“女+生”的结构,关联母系社会对女性祖先的尊崇;阐释“相”字“木+目”的本义,还原先民“观木辨境”的生存智慧;解读繁体“愛”含“心”的构造,传递“爱需走心”的情感哲学。
生活关联:激活文化基因
结合班级“姓名册”,探究姓氏起源;利用传统节日(中秋讲“月”、春节说“福”),深化字义理解。让学生在识字中触摸文化根脉,实现“字懂、理明、情通”。
3.字理解码:让识字高效化
汉字构造遵循“以意赋形、以形写意”规律,依托字理教学,破解“高耗低效”难题:
偏旁归类:搭建识字网络
汉字的构造遵循“以意赋形,以形写意”的规律,从笔画到偏旁部首都蕴含字理。利用这一特点教学,可有效解决“高耗低效”问题。
分析字形结构:如“河、江、湖”均含“氵”,提示与“水”相关;“晴、晴、暖”含“日”,多与“太阳、温暖”有关;追溯造字逻辑:以“家”字为例,上部“宀”为屋顶(代表房子),下部“豕”为猪,古人以“屋中有猪”象征家庭富足,这种“字形—生活—意义”的关联,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字义。
字理溯源:理解底层逻辑
以“家”字为例,解析“宀(屋顶)+豕(猪)”的构造:古人定居养猪,“屋中有豕”象征生活安定,本义为“居住之所”。挖掘“字形—生活—意义”的关联,让字义理解更深刻。
4.生活延展:让识字常态化
汉字源于生活,更应回归生活。打破课本边界,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识字:
校园场景:挖掘身边资源
教室标语、图书角书名、同学姓名牌,皆为识字素材。开展“校园识字大搜查”,让学生发现“汉字就在身边”。
社会场景:构建生活课堂
超市商品包装、街道广告牌、动画片字幕,都是“生活识字卡”。布置“家庭识字任务”(记录厨房食材名)、组织“街头识字分享会”,实现“学用闭环”。
(三)教学案例:“家”字的情境识字实践
以“家”字教学为例,完整呈现情境识字的操作链路:
1.字理剖析:解码汉字密码
结构拆解:上部“宀”像屋顶,代表“居所”;下部“豕”为“猪”,关联古人“定居养猪”的生活方式,“屋中有豕”寓意“生活安定”。
演变观察:展示甲骨文(屋顶下画猪轮廓)、金文(猪形象更生动,增“猪粪”细节)、小篆(结构规整,衍生“家人聚居”含义)、隶书与楷书(上下结构定型)的演变,明晰字形传承。
2.多维创境:深化字义理解
文化情境:结合“家族故事分享会”,让学生讲述祖辈定居、家族团圆的故事,关联“家”的文化内涵。生活情境:开展“我的家”主题创作,用“家”字造句(“我家有勤劳的爷爷”“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理解“家”的多义性(家庭、学派、谦称等)。
3.学生反馈:创意表达
“有学生画‘家’字时,在‘宀’下画了爷爷奶奶和自己,说‘豕现在变成了家人’;还有学生造句‘家是温暖的港湾,无论走多远都想回去’——这些生成性内容既体现了理解深度,也为后续教学提供了灵感。”再加入课堂观察记录,如“小组讨论时,85%的学生能主动关联自家生活场景解读‘家’的含义,较传统教学提升40%”。
4.实践验证:提升学习成效
教学后,学生不仅精准掌握“家”字的音形义,还能主动关联“家族文化”“生活场景”解读字义。班级错别字率下降12%,自主识字方法使用率提升27%,实现“记牢字、用对字、懂文化”的进阶。
情境,强化精细区分能力。
评价长效性:完善“生活识字”评价机制,通过“识字成长档案”跟踪学生长期运用效果。
文化深度:挖掘更多汉字的“地域文化关联”(如方言、本地民俗),让文化渗透更贴近学情。
情境识字的本质,是让汉字从“课本符号”变为学生生活的“亲密伙伴”。当学生在体验中感知汉字的趣味、文化与价值,识字便从“任务”升华为“成长探索”。未来,需持续优化情境设计,让识字教学真正成为语文素养培育的“活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