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路径研究

作者

岳夕莹

河南省岳夕莹名班主任工作室 新乡市明德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教育正逐渐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中小学德育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也是新的,考验也是新的。主题班会课,这是德育活动的一块阵地,也是一节独属于班主任的“课”,如何将主题班会课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与新课改一同成长,显得重要而迫切。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主题班会课往往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面对这个主阵地,许多班主任有许多困惑,不知道怎样才能上好一堂高质量、高效率的主题班会课,甚至不知道一堂主题班会课是不是“课”?各校普遍存在不够重视班会课、不能保证班会时间、课程计划随意性大、课程目标模糊不清、课程设计固化,甚至处于“无准备、无教案、无教研”的“三无”状态,这些因素导致主题班会课失去了应有的活动特色和育人功能,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其潜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学生也逐渐对此课丧失了兴趣。同时,在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班主任一再强调,反复告诫尝试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但学生仍会反复重复犯错,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班会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

依据核心素养的不同维度,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分层、分解渗透学校的育人目标,研究主题班会的目标设计。同时,研究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确保主题班会内容既紧密围绕核心素养,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吸引力和教育意义。

(二)主题班会课程化教案编写研究

根据课程化的要求,编写规范的主题班会教材和教案。教材内容应涵盖主题班会的各个方面,包括主题选择、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等,为教师开展主题班会提供详细的指导。教案编写要注重个性化和针对性,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主题班会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探索适合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题班会教学方法和策略。研究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项目式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入思考、积极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主题班会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影响研究

通过观察、问卷调查、测试等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主题班会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影响。评估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了解主题班会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优化主题班会课程提供依据。

(五)主题班会课程化与班级管理、德育教育的协同发展研究

探讨主题班会课程化如何与班级管理、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研究如何通过主题班会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如何将主题班会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研究效果

在这一年的实践里,我们研究团队仔细琢磨各种研究材料,认真分析活动反馈的数据,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路径的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一)中小学主题班会现状总结

我们根据中小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专门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这个问卷从班会主题、形式、学生参与情况、教育效果这些方面展开调查。一共给中小学的老师和学生发出去 500 份问卷,最后收回来 480 份能用的,回收率有96‰ 。调查结果发现,现在中小学的主题班会存在不少问题。有些班会的主题太老套,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本不沾边,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没什么帮助;班会形式也比较单一,大多时候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参与得少,互动也少,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还有就是班会的教育效果不太好,很多学生听完班会,并没有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对提升核心素养的作用有限。所以说,把主题班会变成一门系统的课程,真的是很有必要。

中小学主题班会现状调查问卷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路径

1.主题精准定位法:我们紧扣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再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需求,来确定班会的主题。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就开展“养成好习惯”的主题班会,帮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初中学生呢,就设置“文明上网”的主题班会,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道德观念;高中学生就搞“规划未来职业”的班会,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职业素养。

2.多元形式创新法:不再用以前那种老师一个人讲到底的老办法,我们尝试很多新形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大家围绕一个主题,你一言我一语,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又能锻炼合作能力。

3.家校社协同法:家庭、学校和社会一起合作,共同推进主题班会课程化。邀请家长到学校来,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开展“家长职业分享会”,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职业;利用社区的资源,带学生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做环保志愿者,培养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4.课程体系构建法:构建一套完整的主题班会课程体系。按照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期,设置一个接着一个、难度逐渐增加的班会主题,再编写专门的教材,里面有主题的背景、教学目标、活动流程,还有课后的拓展内容,这样老师上课就更方便了。

5.过程评价激励法: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在班会过程中,从学生的参与程度、表现怎么样、团队合作好不好等方面进行评价。只要学生有进步,就及时表扬,表现特别好的学生和小组,还会给他们发奖,像“最佳表现奖”“最佳创意奖”,这样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班会。

(三)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变

经过一年的实践,参加实验的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进步特别大。在自我管理方面,学生变得更自觉了,学习也更主动;在社会参与方面,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还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社会责任感变强了;文化素养方面,学生学到了更多知识,审美能力也提高了。比如说,在学校的文化节上,学生自己策划、组织活动,展现出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中,学生能大方地给居民讲解知识,带动大家一起环保,得到了居民的夸赞。

四、反思

这次关于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路径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问题,也找到了不少解决办法。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但这些成果给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后续,我们会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优化课程化路径,持续探索家校社协同的新模式。我们坚信,只要坚持研究、不断改进,主题班会课程化一定能更好地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让每一次班会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宝贵经历。

参考文献

[1] 陈少娥.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学生班干部培养课程的思考与实践[J].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25(2).

[2] 核心素养视域下议题式班会课的开发与应用实践[J].2024(3).

[3] 周明,沈群.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班主任必备的 28 节主题班会课[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4]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主题班会校本课程化探索与实践[J].2022(8).

[5] 陈志先.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班会设计思路探究[C].西华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论坛,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