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用电负荷特性分析及其对电网调度的影响
卢洲
湖北安源安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21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与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居民用电在社会总用电中的占比持续攀升,其负荷特性呈现出愈发明显的复杂性与波动性。居民用电行为的多样性与随机性,不仅直接关系到供电服务质量,更对电网调度的精准性与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当前能源转型与智能电网发展的背景下,深入解析居民用电负荷特性及其对电网调度的影响,成为保障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课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居民用电负荷特性分析
1.1 居民用电负荷的时间分布特性
居民用电负荷的时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周期性变化特征。从日内维度看,负荷通常在早晨起床时段因烹饪、洗漱等用电行为出现小高峰,午间时段负荷有所回落,晚间则因照明、家电使用集中形成全天最高负荷;周内维度上,工作日与周末的负荷曲线存在明显差异,周末白天负荷普遍高于工作日,且负荷高峰出现时间相对延后;季节维度中,冬季因采暖设备使用、夏季因空调运转,均会形成季节性负荷高峰,而春秋两季负荷相对平稳,整体呈现 “冬夏高、春秋低” 的波动规律。这种时间分布特性与居民日常作息习惯、季节气候需求密切相关。
居民用电负荷因设备类型和用电场景的不同存在明显差异。按设备类型划分,空调、电采暖等温控设备负荷波动较大,受环境温度影响显著;冰箱、路由器等维持性设备负荷相对稳定,全天持续耗电;照明、厨房电器等设备则具有较强的时段性,仅在特定场景下启用。从用电场景来看,工作日期间家庭白天用电负荷较低,主要集中在早晚时段;节假日或周末,居民在家时间延长,用电负荷曲线更为平缓,且全天负荷水平高于工作日,尤其是午间和下午时段的负荷明显上升,体现了不同场景下用电行为的差异。
1.3 居民用电负荷的影响因素分析
居民用电负荷特性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气候条件是重要影响因素,气温过高或过低会促使空调、采暖设备大量启用,直接推高用电负荷;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使居民家庭家电保有量增加,高功率电器的普及扩大了负荷基数;政策导向也发挥着调控作用,峰谷电价等政策会引导居民调整用电时间,减少高峰时段用电;生活习惯的变化同样不可忽视,晚睡晚起的作息趋势使晚间负荷高峰持续时间延长,而远程办公的普及则改变了工作日白天的用电分布,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居民用电负荷的动态变化特征。
二、居民用电负荷特性对电网调度的影响
2.1 对电网负荷预测精度的影响
居民用电负荷的不确定性给电网负荷预测带来较大挑战。由于居民用电行为受随机因素影响较多,如突发的家庭聚会、临时的设备启用等,导致负荷曲线常出现不规则波动。这种波动性使得传统基于历史数据的预测方法难以精准捕捉负荷变化趋势,预测结果与实际负荷易产生偏差。若预测值偏低,可能导致电网在高峰时段供电能力不足;若预测值偏高,则会造成发电资源的闲置浪费,直接影响电网调度计划的合理性与经济性。
2.2 对电网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
居民用电负荷的时空分布不均加剧了电网资源配置的难度。从空间上看,不同区域的居民用电密度存在差异,人口密集区负荷集中,而偏远区域负荷分散,导致输电线路负荷分布不均衡,部分线路长期处于重载状态,部分线路则利用率偏低。从时间上看,负荷峰谷差不断扩大,高峰时段需投入大量备用发电资源满足需求,低谷时段又面临发电设备利用率不足的问题。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仅
降低了电网运行效率,还增加了电网的运营成本。
2.3 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
居民用电负荷的波动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构成潜在威胁。在用电高峰时段,集中的负荷需求可能使输电线路、变压器等设备长期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导致设备温度升高,绝缘性能下降,增加设备故障风险。同时,负荷的骤升骤降可能引发电网电压和频率的波动,若波动超出允许范围,会影响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局部电网崩溃。季节性高峰负荷的持续冲击,还会加速电网设备的老化,缩短设备使用寿命。
三、基于居民用电负荷特性的电网调度优化策略
3.1 完善负荷预测机制与技术应用
针对居民用电负荷特性,需构建更为精细化的负荷预测体系。应结合居民用电的时间规律和影响因素,引入智能算法模型,整合历史用电数据、气象信息、节假日安排等多维度数据,提升预测的动态适应性。同时,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群体的负荷特征细分,建立分类型、分时段的预测模型,提高负荷预测的颗粒度。通过搭建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实现预测结果的动态更新,为电网调度提供更精准的决策依据。还可建立预测结果反馈机制,定期对比实际负荷与预测数据的偏差,不断优化算法参数和模型结构,增强预测模型对复杂负荷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加强与气象部门、社区管理等相关机构的数据共享,确保输入数据的全面性和时效性,进一步提升预测精度。
3.2 优化电源结构与调度模式
根据居民用电负荷的峰谷特征优化电源结构,增加灵活调节性电源的占比,提升电网对负荷波动的响应能力。推广需求侧响应机制,通过合理的电价政策引导居民错峰用电,鼓励用户在负荷低谷时段使用电热水器、充电桩等设备,减少高峰时段的用电压力。建立多能互补的调度模式,整合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与传统电源,通过储能技术平抑负荷波动,实现电网供需的动态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具体实施中,可结合区域负荷特点制定差异化电源规划,在负荷集中区域增加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比例。
3.3 强化电网运行监控与应急管理
构建覆盖全网的实时运行监控系统,重点监测居民用电集中区域的负荷变化情况,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提前预警过载风险。完善电网应急预案,针对负荷高峰可能出现的供电紧张问题,制定科学的负荷转移方案和限电序位,确保重要负荷的供电安全。加强电网设备的巡检与维护,尤其是在负荷高峰来临前对关键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提升设备的可靠性,保障电网在高负荷状态下的稳定运行。
四、结论
居民用电负荷特性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分布差异、类型差异及受多因素影响的特征,这些特性对电网负荷预测、资源配置和安全稳定运行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给电网调度带来了挑战。通过完善负荷预测机制、优化电源结构与调度模式、强化运行监控与应急管理等策略,能够有效应对居民用电负荷特性带来的问题,提升电网调度的科学性与高效性。研究居民用电负荷特性及其对电网调度的影响,对于推动电网适应用电需求变化、实现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为智能电网建设和能源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孔高升.面向居民负荷辨识的典型用电场景库研究[J].江西电力,2024,48(03):17-20+46.
[2]陈嘉伟.面向居民用电需求预测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算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4.
[3] 王征坤, 马静, 叶泽, 等. 考量用电负荷的居民阶梯电价优化构想[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24,(01):193-19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