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Innovative Education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三微一端”网络思政的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夏晶晶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南通市 226000

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下,“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但对理论学习不够专注,需要加强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和媒介素养等教育,因此,借助“三微一端”对学生开展精准有效的思政工作是必然趋势。同时,协同育人理念强调打破壁垒、整合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对此,本文从“主体-内容-机制”三个维度出发,对高职院校“三微一端”网络思政工作进行系统分析,并探寻其优化路径。

一、 现实困境:“三微一端”网络思政工作的三维审视

基于对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证调研与深度访谈分析,当前“三微一端”网络思政工作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制约了其协同育人效能的发挥。

(一)主体维度:教育主体协同不足,联动效应弱化

首先,多元主体间存在“孤岛效应”。思政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等各部门职责分割,缺乏统筹联动,以至于出现网络思政内容重复等问题,影响教育整体性。其次,部分教育主体的新媒体素养与时代要求存在差距。部分教师仍习惯于单向灌输,对“三微一端”的运用多停留在信息通知层面。此外,学生作为教育客体,未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他们多是被动的接收者,而非积极的参与者和内容共创者,导致网络思政教育缺乏内生动力。

(二)内容维度:内容供给吸引力不强,供需存在错位

一是内容同质化、形式化问题突出。推送内容常过于理论化,形式单一,与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直观的表达方式相差较大,亲和力不足。二是“流量至上”带来的注意力偏斜让主流价值观难以跟上速效多元化的脚步,简单的生硬说教式的教育转化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才是核心。三是内容缺乏与高职特色的有机结合,未能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职业核心素养,以案例化、故事化的方式有机融入“三微一端”。

(三)机制维度: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长效性欠缺

一是是顶层设计缺少协同联动。从学校角度看,缺少有效的大局谋划,跨界职责不清、资源整合与共享不到位,难以实现协同育人。二是缺少有效的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对教师投入到“三微一端”的工作情况、作品质量以及育人成效等方面,缺少有效的评价和激励,容易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三是缺少快速反应的舆情监测引导机制。面对突发性事件,无法做到迅速反应,各个部门间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情况,难以在第一时间借助平台发声,把握主动权。

二、 提升路径:构建协同共育的网络思政新格局

在面对当前问题时,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从“主体-内容-机制”三个方面一体推进,真正发挥“三微一端”网络思政育人的价值功能。

(一)加强主体协同,构建多元共育的“主力军”。

首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同领导。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由宣传部牵头,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学院和信息化部门等参与构成的网络思政工作中心,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协同工作方案,从根本上破解“多头管理”的网络思政运行难题。

其次,要打造专业化、复合型运营团队。定期组织思政工作队伍开展专题培训,系统性提高思政工作人员的新媒体内容制作、AIGC 工具使用等专业化水平;大力促进“课程思政”和网络思政融合,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翼齐飞的局面。

此外,要充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积极引入 AI 辅导员作为辅助力量,用以协助进行事务性工作的分担,让思政工作者能更专注于情感交流与价值引导工作。

(二)注重内容供给,打造精准投喂的“营养剂”。

一要深化受众研究,做好精准供给。针对高职学生思想动态、需求偏好,运用微视频、H5 等形式,打造“沉浸式”的思政内容产品;把思政大道理演绎成与学生的职业规划、校园生活等息息相关的小切口“微叙事”,让思政教育有温度、有实效。

二要融合特色化的职业教育内涵,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网络文化精品,如“技能大师云端课”、“优秀校友成长记”、“企业文化面面观”等,将思政教育充分融入到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当中。

三要走品牌化运营的道路,集中力量打造 1—2 个有影响力的网络思政工作

室,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控制思想内核,学生为主体发挥创意,用有质量的内容保障受众稳定,发挥工作室品牌效应和受众粘性。

(三)创新工作机制,筑牢长效运行的“压舱石”。

长效机制是长效发展的有力保障。一是要健全协同联动机制,明确“三微一端”各参与方的责任清单,完善跨部门的信息流转、项目协作和快速反应流程。

二要完善协同考核与长效激励机制。将网络思政工作的实绩纳入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和评优评先的指标体系,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和传播,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协同育人是可持续的常态化工作。

参考文献:

[1] 赵毅博,梅士伟.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创新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

[2] 田川.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思想教育研究,2021(5).

[3] 陈志勇. 建设高校融媒体中心 提升网络思政育人实效[J]. 中国高等教育,2020(12)

[4] 金斐. “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路径优化研究[J]. 教育探索,2019(8).

[5] 李新富,蒋博. 融合媒体传播模式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4).

[6] Hooker C. Social Media in Higher Educ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4 年度校社科联项目“三微一端”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研究成果 (JSGYSKLYB-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