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
刘德宏
空港航空地面服务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施工现场人员密集、工序繁杂,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体系对保障施工顺利进行、实现工程目标具有关键意义。本文从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出发,分析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技术手段等方面的优化路径,并提出基于全过程管控的风险识别与防控策略,力求为提高施工本质安全水平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关键词:施工安全;风险控制;建筑工程
一、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现实困境
(一)安全制度执行力弱化影响管理效能
建筑施工单位普遍已建立一套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操作规程、安全检查制度在内的基本制度体系,但在日常执行中却常常存在执行力度不足、监督机制缺失的问题。管理人员对制度执行的重视程度不足,往往导致现场施工与制度规定之间出现偏差。在施工进度与安全之间的博弈中,有的单位为追求进度对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制度形同虚设。此外,安全制度未能根据施工实际动态调整,使管理与施工现场脱节,最终降低管理实效,造成施工事故频发、隐患长期存在的风险现实。
(二)人员安全素养不足带来管理难点
建筑工程中一线作业人员大多数来自外来务工群体,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施工规范和安全要求的理解存在明显差异。即使施工企业组织了形式上的安全培训,但因内容陈旧、方式单一,未能引起工人足够重视,导致培训效果甚微。更重要的是,部分施工班组存在依赖经验作业的习惯,忽视规程执行,增加了违章操作风险。与此同时,部分管理人员安全理论知识薄弱,对特种作业、临边防护等关键环节风险控制经验不足,缺乏有效监督与指挥,进一步加剧了现场安全风险累积的可能性。
(三)安全管理机制缺乏科技支撑手段
建筑施工现场条件复杂、工序交叉频繁,依赖传统安全巡检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工程高效安全管理的需要。许多施工项目仍依赖纸质台账、人工打卡和线下沟通方式进行管理,无法实现对施工现场关键部位的实时监控。隐患识别延后、整改效率低下、风险预警滞后成为普遍问题。缺乏基于物联网、智能传感、视频识别等新技术支撑,使管理者对现场实际情况缺乏全面把握。项目决策难以基于实时数据进行,严重制约了管理的科学性与精准性,造成事故防范的时间差与信息差问题。
二、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的系统策略
(一)构建全过程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提升前瞻性控制能力
在建筑施工项目中实施全过程风险评估机制,能够实现从源头控制到事后总结的全周期管理闭环。评估应贯穿项目设计、施工组织、现场作业、竣工验收等各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制定专属的风险清单与评估模型。例如在施工准备阶段,应围绕临建布设、现场布控、材料堆放等进行详细评估,在主体施工阶段则重点评估高空作业、交叉作业和临电用火风险。通过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将实际发生的事件数据及时纳入数据库,构建具备自学习能力的风险预判系统,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预测与应变能力,实现事故防范工作的科学化、数据化、智能化。各阶段评估结果需形成联动反馈,为后续环节提供风险规避依据。结合智能监测技术实时捕捉风险变量,使评估机制更具适应性,筑牢施工安全的前瞻性防线。
(二)强化责任体系与岗位职责协同保障管理闭环
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纵向分级责任架构,每一级责任人均应对其管理范围内的安全工作结果承担直接责任。安全员需细化职责内容,从资料归档、日常巡查到隐患整改实施全过程负责,杜绝“只登记不管理”的形式主义。在横向维度上,应建立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分包单位为参与方的责任协同机制。项目部应定期组织多方安全协调会,分析阶段性风险点、检视责任落实情况,对问题严重或长期整改不力的岗位责任人实施警告甚至问责机制。通过责任制度与奖惩机制的紧密结合,实现管理压力层层传导,确保安全管控措施闭环执行,提升现场风险控制的时效性与精度。同时,需明确各岗位的安全协作流程,避免责任交叉或空白地带,通过定期岗位培训强化责任意识。将责任履行情况与绩效评价深度绑定,形成“人人有责、各负其责、协同尽责”的管理生态,筑牢安全防线。
(三)推动安全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提升现场管控能力
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安全管理平台,是当前建筑行业实现高效管理的重要趋势。平台应整合工地视频监控系统、人员实名制管理系统、塔吊与升降机运行监测系统、智能穿戴设备等信息终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互联。管理者可通过终端设备远程查看现场施工状况,对高风险作业区域进行重点监控。系统设定危险行为识别算法,自动检测不戴安全帽、高处不系带等行为并推送警报。此外,平台应支持数据可视化功能,实时展示现场作业情况、风险分布与整改进度,辅助项目管理者进行数据驱动下的决策与布控,全面提升安全管理的实时性与精准性。平台还可接入天气预警、设备维保等外部数据,形成综合风险研判体系。通过建立隐患整改电子台账,实现问题上报、派单、验收的线上闭环,结合历史数据挖掘风险规律,让信息化管控更具预见性与系统性。
(四)开展多层级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全员风险防控能力
针对施工人员构成多样、工种繁杂的特点,应构建覆盖各岗位、分层分类、持续推进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上应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与事故实例,突出对典型危险源辨识、应急处理流程的实操教学,提高培训实效。在培训方式上,可采用多媒体课程、现场演练、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增强学习体验与记忆深度。施工班组应每日进行班前安全教育,项目部每周开展专项主题培训,管理层定期组织专题研修与政策解读,强化其对安全制度与行业新规的掌握。在培训考核环节应设置标准化评估体系,严格考核通过率与后期追踪反馈,形成从培训内容、执行效果到行为转化的全流程监控机制,提升全体人员的风险感知力与规范执行力,筑牢安全管理的人员基础。
结束语: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工程质量与进度保障的前提基础。加强风险控制的关键在于将安全理念贯彻于施工全过程,将管理制度转化为具体行为标准,将技术手段与管理流程深度融合。只有通过制度明确、技术支撑、人员保障、流程规范的多维协同,才能从根本上筑牢安全防线,实现建筑工程在安全、高效与可持续目标下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李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J].建筑安全,2023,43(02):45-47.
[2]郑志刚.建筑工程施工风险防控机制构建路径探析[J].建筑与管理,2023,43(10):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