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剖析

作者

王卓云

身份证号:130127198903192463

摘要:市政给排水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由于市政给排水工程具有施工工序复杂、工艺标准高的特点,质量控制尤为关键。通过分析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研究管道铺设、接口处理、施工监控等核心环节,提出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和优化策略。基于对典型工程案例的剖析,总结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旨在为提高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市政工程;给排水施工;质量控制

一、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一)管道基础施工质量控制

管道基础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市政给排水工程的整体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在施工前,应进行全面的地质勘查,了解土层性质和承载力,确保基槽开挖深度和坡度符合设计标准。在开挖作业中,采用机械化施工与人工校正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基槽断面形状和底部平整度的准确性。基础施工完成后,应进行夯实和密实度检测,确保基底土层均匀密实,不留松散或空隙区域。基础加固材料选用粒径均匀、级配合理的砂石垫层,按层次压实处理,避免因局部沉降而导致管道受力不均。在雨季施工期间,应布置临时排水系统,防止基底浸水导致沉降或滑坡。施工完成后,严格进行沉降观测和密实度复查,确保基础稳定性和耐久性,最大限度减少后期沉降隐患。

管道接口施工质量控制

管道接口施工是市政给排水工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其密封性和抗压性直接决定了管网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在接口施工前,全面检查管道和配件的质量,确保管材无破损和变形。接口材料选用高强度、耐腐蚀的橡胶圈和密封胶,确保在高压和复杂环境下具备可靠的密封效果。在接口对接时,采用专用夹具和校正器,确保接口紧密贴合,不留缝隙或错位现象。安装后,通过逐级加压水压试验或气压试验,验证接口抗压和密封性能,检测过程中严格观察接口处有无渗漏或滴水现象。对存在质量问题的接口,及时进行修补和重新密封处理,确保管网运行安全。在接口施工完成后,还需进行多次复核和压力测试,保障接口连接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防止因接口松动而引发渗漏风险。

管道敷设施工质量控制

管道敷设施工是市政给排水工程的重要工序,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管网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在管道敷设前,进行全面的材料质量检测,确保管道表面无裂纹、变形和破损。施工现场应提前划定管道铺设线路和高程基准点,通过激光测量设备进行复核校正,确保管道铺设的准确性。在管道安装过程中,使用专用吊装设备进行运输和安放,防止由于管道倾斜和受力不均导致损坏或变形。管道敷设后,进行直线度和坡度校验,确保管道排列整齐、坡度均匀,满足排水畅通和结构稳定的要求。回填土采用分层夯实法,每层厚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确保密实度和稳定性。在施工完成后,进行全面的质量验收和变形观测,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

二、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优化策略

(一)全面加强施工过程监控

施工过程监控是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其有效性直接决定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实现科学化监控,能够有效掌握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视频监控系统和物联网设备的广泛应用,为施工现场提供了全天候实时监控能力,确保各项施工操作规范合规。BIM技术在施工监控中的应用至关重要,通过三维可视化建模和虚拟仿真,可以在施工前进行难点预判和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在现场监测中,激光测量和红外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精准校验管道铺设的精度和密封性,确保施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了进一步提升监控水平,将监控数据与智能云平台对接,实现多部门联动管理和数据共享,确保监控结果的透明性和实时性。

完善质量检测与验收机制

质量检测与验收机制是市政给排水工程管理的关键环节,科学规范的检测机制是保障施工质量的基础。建立健全质量检测体系,明确检测指标和技术要求,确保检测工作有据可依。在施工质量检测中,超声波探测仪和全站仪的应用,能够精准检测管道安装精度和接口密封性,确保施工质量达到技术规范要求。管道密封性检测通过水压测试和气压测试验证接口承载能力,逐级提高测试压力,全面评估接口性能和密封效果。在施工验收阶段,采用多方联合验收机制,由项目业主、监理单位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共同参与,确保验收结论科学公正。针对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形成整改报告和实施计划,明确整改责任和时限,保障问题的彻底解决。

强化技术培训与人员管理

技术培训与人员管理是确保施工质量稳定性的基础保障,其科学化与规范化直接决定施工效果和管理水平。施工人员的技术素养和操作能力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因此应定期组织技能培训,特别是在新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操作方面,确保人员能够熟练掌握BIM建模、无人机巡检和智能监测技术。培训过程中,注重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和现场实训,帮助施工人员深入理解技术要点和操作规范。针对管理层和技术骨干,还应开展专项培训和能力考核,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在人员管理方面,构建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将施工质量、进度控制和安全管理作为考核重点,确保管理人员在各环节均能够严格履职。在施工现场,建立责任分解和追溯制度,明确每个施工节点的责任人和质量管控要求,确保每一环节的操作规范和执行有力。

引入信息化管理提升施工效率

信息化管理是提升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的关键途径。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施工全过程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人为干预和操作误差。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中,依托BIM技术构建综合管理系统,将施工进度管理、质量监控和成本控制进行一体化整合,实现施工过程的智能化监控和动态调整。在平台操作中,实时数据上传和动态更新能够全面展示施工现场的实时状态和进展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模块,快速生成施工报告和质量评估,为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RFID技术和物联网传感器的应用,实现设备和材料的实时监控和状态跟踪,有效防范设备超载和物资浪费。在信息化管理的推进中,还需强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通过加密算法和权限管理机制,确保施工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结束语: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保障城市供排水系统正常运行的核心环节。通过科学规范的施工质量控制和高效管理优化,能够有效提升工程质量和运行效率。未来应进一步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构建科学化、现代化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市政给排水工程的高质量建设和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张兰兰.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3,15(4):78-81.

2.刘月.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J].市政工程,2024,44(06):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