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作者

张吉尔

身份证号:430122198802064314

引言

当前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发展和城市治理面临诸多新问题,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路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1.1 数据采集与分析

大数据技术为城乡规划构建了城市、乡村物象的全方位信息数据感知系统,摆脱了传统调查的时空限制。遥感技术使用卫星、无人机航摄来捕捉城市、乡村的土地利用、地形地貌、植被、绿化信息等空间大数据,跟踪城市的成长、乡村的变化进程;物联网技术运用到路灯、信号灯、车流量、人流量、环境动态等城市的部件上来测量城市中的日常数据。多个数据源,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整合,并通过大数据算法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进而分析城市、乡村的空间布局中存在的暗疾,如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不协调或短板,预测未来的城市化人口会加剧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完成从经验规划到数据规划的规划方式的转变。

1.2 规划设计与模拟

数字媒介翻转了城乡规划设计逻辑,将抽象概念的空间方案转化为可以感受的空间场景。基于BIM 的三维建筑基础设施建造使规划对象成为可视化的数字组件,在方案阶段规避结构交叉及功能漏洞。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建构模拟体验场景,规划设计者可以通过虚拟游览测试道路线路是否通畅、道路绿化是否合适,公众也可以亲身感受规划的效果并给予意见,多方面达成共识。仿真模拟技术模拟评估不同规划设计方案的交通运行情况、环境承载能力等情况,比较不同方案对于城乡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品质产生的影响,为选取最佳方案提供依据。

1.3 规划管理与实施

互联网+将传统城乡规划管理从粗放到集约化、分散到协同化、分散到集约化,实现从城市规划方案的审批到项目建设落地后的监督管控全过程管理的协调与整合。对于线上审批,通过一个平台汇集不同部门的审批信息,结合国土、住建等部门,并根据城乡规划项目的审批环节进行在线流程调整和规范,在线规划项目的申报、审批、公示过程不需有人为因素的参与以及无意义的环节增加,从而提高规划审批的效率,简化审批环节。对于空间信息平台,将规划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相结合,实时更新成一张具有动态规划项目的空间信息,以便于管理员利用手机等移动端软件访问已审批用地的实际地块空间信息,并获取其地块规划属性和地块开发建设的实时进展,进行动态对比,确保以规划控用地,从源头监督,全过程把控规划的开发。而对于大数据监测,可在规划实施后对其实际运营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例如规划控制指标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和交通状况等,对其开展相关反馈工作,并由此为下一步的调整工作以及后期的规划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形成规划实施反馈的管理闭环。

二、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2.1 智能基础设施建设

基于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智能化能够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再装备,将其传统的基础设施硬件形态改造为基础设施信息系统。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其道路监测设备和智能交通灯结合,根据实时道路交通流数据改变其信号配时策略。智能充电基础设施,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其开展远方管理以及调度。能够确定各种电动汽车充电站以及充电桩的最佳充电器。城市基础设施的能源设备,智能电网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优化相关智能电网信息,从而更加平衡地分配用电峰值和用电低谷。智能水供应基础设施,并支持资源的有效部署。

2.2 城市治理与服务

信息技术重塑了城市治理的逻辑与公共服务的形态。在治理层面,大数据平台整合公安、环保、城管等多部门数据,通过算法识别城市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如流动人口聚集区的公共服务缺口、易涝点的风险预警等,助力治理资源精准投放。应急管理中,物联网设备与视频监控系统联动,可快速定位突发事件现场,辅助指挥中心调度救援力量,缩短响应时间。在公共服务领域,一网通办平台打破部门壁垒,让居民与企业的审批事项实现线上办结;智慧医疗通过远程诊疗系统连接优质资源,缓解基层医疗服务压力,使城市服务更具普惠性与便捷性。

2.3 产业发展与创新

信息技术为城市产业升级提供了新动能,催生新业态与新模式。制造业领域,工业互联网将生产设备、供应链与市场需求数据贯通,实现柔性生产与精准定制,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服务业中,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偏好,推动零售业向个性化推荐转型,文旅产业通过虚拟景区、在线导览等数字化服务拓展消费场景。智慧城市构建的开放数据平台与创新孵化空间,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与创业团队聚集,促进知识溢出与技术转化,为城市经济注入持续活力。

三、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3.1 面临的挑战

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中面临多重现实挑战。技术层面,不同区域、部门的系统开发缺乏统一标准,数据格式、接口协议差异显著,导致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如城乡规划数据库与智慧交通系统难以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安全风险日益凸显,城市运行产生的海量数据包含大量敏感信息,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事件可能威胁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而现有防护体系在应对新型网络威胁时仍显薄弱。管理层面,跨部门协同机制不畅,城乡规划、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权责划分模糊,导致技术应用碎片化,例如智慧医疗系统与社区服务平台的对接常因部门利益协调困难而受阻。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熟悉城乡治理规律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基层技术运维与应用能力不足,制约了技术效能的充分发挥。

3.2 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挑战,需构建多维度的应对体系。技术上,应推动行业标准统一,由政府主导制定数据采集、存储、共享的通用规范,建立跨领域的数据中台,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实现信息资源高效流转。安全防护方面,需构建人防、技防双重屏障,采用加密技术、区块链等手段保障数据传输与存储安全,建立常态化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演练。管理层面,应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成立智慧城市建设专项工作组,明确各部门职责边界,通过流程再造实现业务协同,同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确保技术应用落地见效。人才培养上,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开设城乡规划与信息技术交叉专业,加强在职人员培训,提升基层技术应用能力。

结语

信息技术为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在数据利用、治理优化等方面成效显著。并从大数据技术应用、数据共享、信息安全、信息服务等多个方面提出一些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策略。虽面临标准、安全等挑战,但通过协同应对,其应用前景广阔。未来需深化技术融合,突破瓶颈,让城乡规划更科学,智慧城市更高效,助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民生福祉提升。

参考文献

[1]韩玮.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24,(10):181-183.

[2]戎彦珍.基于智慧城市建设背景的城市治理体系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24,(07):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