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存问题及完善措施探讨

作者

李兵

邵阳市规划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省邵阳市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深化与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升级,传统人事管理模式暴露出与现代企业制度不兼容的结构性矛盾。在此背景下,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是提升国企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更是激活国有资本活力、服务国家战略布局的核心命题。亟需通过制度创新破解路径依赖,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一、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其重要性体现在对组织效能与创新能力的系统性重塑。通过破除行政化用人机制,能够打破僵化的资历壁垒,促进人才流动与优胜劣汰,使企业资源配置更贴合市场需求,提升应对市场竞争的敏捷性。改革有助于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激发核心人才的创新潜能,为技术突破与业务转型注入持续动能。同科学化考核体系与动态人才结构调整能强化战略执行力,推动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

二、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存问题

(一)用人机制僵化,行政化倾向突出

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仍带有较强的行政化色彩,干部选拔任用多沿袭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强调资历与职级匹配,存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固化现象。部分企业岗位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关键岗位长期依赖内部晋升或行政指派,外部优秀人才难以进入,内部年轻人才缺乏突破天花板的机会。这种僵化的用人机制导致人才流动受阻,创新活力不足,部分岗位出现人岗不适配的错配问题,组织效率受到制约。

(二)激励约束机制失衡,内生动力不足

国企薪酬体系长期受制于平均主义思维,绩效工资占比偏低,薪酬水平与个人能力、贡献度挂钩不紧密,导致核心岗位与普通岗位收入差距有限,难以激发高层次人才积极性。精神激励手段单一化,荣誉表彰与职业发展通道衔接不足,员工职业成就感主要依赖于职级晋升,而晋升标准模糊化易催生熬资历心态。

(三)考核评价体系科学性不足

现有考核指标设计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短期轻长期倾向,量化指标与定性评价比例失衡,部分企业简单套用经济增加值等财务指标,忽视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战略投入的长期价值。考核主体单一化,上级评价占比过高,同级与下级参与度不足,易受主观因素干扰,导致评价结果客观性存疑。考核结果运用存在泛化与虚化并存现象,优秀评定与薪酬调整、职务晋升的联动机制尚未健全,后进警示与培训帮扶措施流于表面,未能真正发挥奖优罚劣的导向作用。

(四)人才结构动态调节能力薄弱

国企人才引进多依赖计划性招聘,对新兴领域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传统业务领域人员冗余与新兴业务领域结构性短缺并存。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规划,培训内容与业务转型需求脱节,数字化技能、创新管理能力等关键领域培训资源投入不足。人才退出机制建设滞后,劳动关系受制于社会稳定压力,冗员分流面临多重阻力,部分低效岗位人员难以通过正常渠道退出,导致人力成本沉淀。

三、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完善措施

(一)构建市场导向的用人机制,破除行政化壁垒

针对用人机制僵化问题,需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推动选人用人机制向契约化、竞争化转型。打破传统行政级别与岗位绑定模式,推行能者上、庸者下的动态管理机制,明确岗位职责与目标导向,弱化资历优先原则,强化能力与业绩的选任标准。外部人才引进渠道需系统性拓宽,通过公开招聘、猎头合作等方式吸引行业领军人才,同时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允许跨部门、跨层级流动,形成鲶鱼效应。完善干部任期制管理,实施任期目标考核与动态调整,对连续未达标者强制退出管理序列,打破终身制惯性。需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区分改革创新中的失误与失职行为,为敢于担当者提供制度保障,激发管理队伍活力。

(二)优化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针对激励约束失衡问题,需构建分层分类的差异化激励体系。薪酬分配向核心岗位、创新岗位和一线贡献者倾斜,建立绩效工资与经营指标、创新成果、长期价值的动态挂钩机制,弱化平均主义倾向。探索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中长期激励工具,绑定人才与企业发展利益。职业发展通道需多元化设计,打破单一行政晋升路径,设置技术专家、技能大师等专业序列晋升体系,明确各序列的资格标准与晋升通道。强化精神激励与职业荣誉感,通过设立专项表彰、赋予重大任务主导权等方式提升成就感。同步完善约束机制,建立岗位责任清单与负面行为清单,对重大决策失误、违规行为实施追溯问责,强化权责对等意识,形成激励与约束并重的良性生态。

(三)健全科学化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导向作用

针对考核评价体系科学性不足问题,需构建战略导向的差异化考核框架。根据企业功能定位与业务特点,分类设置考核指标,平衡短期经营目标与长期战略投入,增加研发投入、市场拓展、数字化转型等前瞻性指标权重。引入多维度评价主体,除上级评价外,增加同级互评、下级满意度测评及客户反馈,运用 360 度评价法提升客观性。强化考核过程管理,建立动态监测与定期复盘机制,及时纠偏执行偏差。考核结果需深度融入薪酬调整、职务晋升、培训资源分配等环节,对连续优秀者提供加速晋升通道,对考核末位者实施针对性帮扶或岗位调整。

(四)建立动态化人才结构调整机制,提升适应性

针对人才结构动态调节能力薄弱问题,需构建与战略转型相匹配的人才迭代体系。强化新兴领域人才储备,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等方式提前布局数字化、国际化等紧缺专业人才,探索项目制+孵化器模式吸引跨界创新人才。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根据业务转型需求定制化设计课程体系,重点提升数字化技能、创新思维与战略管理能力,推动传统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型。完善人才退出机制,通过内部转岗、提前退休、协商解除等方式疏通冗员分流渠道,同时建立低效岗位预警机制,定期评估岗位价值与人员效能。

结束语

总之,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以问题为导向,统筹用人机制、激励约束、考核评价与人才结构调整的协同推进。通过破除行政化惯性、强化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国企人事管理从身份管理向能力管理跃迁,实现人才价值创造与企业战略目标的深度契合。这一改革不仅关乎国企自身竞争力提升,更是增强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参考文献

[1]刘佳龙.企业人事管理绩效考核问题及完善措施[N].山西科技报,2022-11-17(B06).

[2]吴楠.国企人事数字化改革的路径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2,(30):132-134.

[3]吉晶晶.国有企业干部人事管理体制中的问题及改革策略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22):115-117.

[4]赵婷.新时期国有企业组织人事管理的思考[J].活力,2022,(19):148-150.

[5]马泉.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5(15):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