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贯通模式下《正常人体学》数智教材的改革与思考
王达荣
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金山分校 201599
引言
中本贯通教育模式是衔接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一体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型模式。该模式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连贯性与递进性,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提出了系统化、高阶化的要求。《正常人体学》作为医学、护理、康复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内容抽象、名词繁多、结构复杂,传统教学模式与教材形式在学生深度理解、空间构建立及临床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不足。
数字智能时代,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为支撑的数智教材,以其交互性、动态性、个性化及资源集成化等优势,为破解传统教学困境提供了新方案。因此,探索中本贯通模式下《正常人体学》数智教材的建设与改革,对于适应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传统《正常人体学》教材在中本贯通模式下面临的挑战
1.内容呈现形式单一,抽象知识难以理解。传统教材以文字和静态二维图片为主,对于人体复杂的立体结构、动态的生理过程以及抽象的病理机制难以直观呈现。中职起点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倾向于形象化思维,单一的呈现方式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也阻碍了其对知识的深层次建构。
2.知识体系相对固化,与专业发展衔接不足。中本贯通涉及中职与本科两个阶段,传统教材版本可能不一,知识体系缺乏有效的贯通与递进设计。内容更新速度慢,难以及时反映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后续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及未来职业岗位的新要求存在一定脱节。
二、《正常人体学》数智教材的核心改革路径
数智教材并非简单地将纸质教材数字化,而是依托数字技术,对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学习过程与评价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塑。
1.内容重构:从静态到动态,从二维到多维
融入三维交互模型:集成高精度人体三维解剖模型,学生可通过旋转、缩放、透明化、层层剥离等操作,从任意角度观察器官形态、毗邻关系和层次结构,彻底解决空间想象难题。
开发动态演示资源:利用动画、视频等形式直观展示生理过程(如心脏泵血、神经冲动传导、肌肉收缩)、生化反应(如酶促反应)以及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将抽象知识具体化。
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开发虚拟解剖实验室、生理模拟实验等,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无风险、可重复的“实操”,如虚拟解剖、模拟用药观察血压变化等,弥补实体实验的不足。
2.资源整合:构建“一站式”开放学习平台
集成富媒体资源库:将视频、音频、动画、交互式图表、经典案例、最新科研文献、临床指南等资源与教材知识点超链接关联,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支持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对接临床真实场景:嵌入临床操作视频、典型病例影像资料(X 光、CT、MRI)、手术录像等,并设置案例分析模块,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早期接触临床,培养临床思维和人文关怀精神。
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利用数字平台优势,建立教材内容的动态修订与更新机制,及时纳入学科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确保教材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3.教学互动:支持个性化与协作化学习
内置智能学习助手:集成 AI 助手,能够实时解答学生疑问,提供个性化学习提示和资源推荐,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智能生成错题集和知识图谱,标识薄弱环节。
设计交互式测评系统:在章节中嵌入 formative assessment(形成性评价),如交互式问答、拖拽配对、虚拟标本测验等,即时反馈学习效果。系统能自动记录学习数据,生成学情分析报告。
搭建协同学习社区:内置论坛、笔记共享、小组项目协作等功能,支持学生之间的知识分享、问题讨论和协作学习,营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共同体。
三、数智教材建设与应用中的思考与对策数智教材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需审慎应对。
1.挑战:技术门槛与成本投入。高质量数智教材的开发需要专业技术团队和大量资金投入,后期维护更新亦需持续成本。学校可能面临采购压力和技术壁垒。
对策:探索“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模式。学校提供教学内容和设计理念,与优秀教育科技企业合作开发,降低开发成本和技术风险。鼓励多校联盟,共建共享优质数智教材资源库,避免重复建设。
2.挑战:教师数字素养与角色转型。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者、引导者和促进者。部分教师可能存在技术应用恐惧和教学惯性。
对策:开展系统性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数据解读能力和人机协同教学能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数智教材的编写、应用与研究,积累最佳实践案例。
3.挑战:学生学习习惯与自主性要求。数智教材对学生的信息设备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能存在学生沉迷于交互形式而忽视知识内核,或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导致效果不佳的风险。
对策: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开设专门课程或工作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上应注重引导而非放任,通过设置明确任务、闯关游戏、项目驱动等方式,将趣味性与学习深度相结合。
四、结语
在中本贯通模式下对《正常人体学》教材进行数智化改革,是顺应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它通过内容、资源、互动与评价的系统性重塑,能够有效破解传统教学的痛点,助力学生构建扎实、立体、鲜活的人体学知识体系,并提前孕育其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
然而,数智教材的成功应用绝非仅是技术的引入,更是一场深层次的教育教学变革。它需要配套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需要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需要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价机制。未来,应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技术为用,持续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中本贯通一体化课程体系下的数智教材建设,最终为培养新时代卓越医学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Z].2018.
[2]王竹立,李小涛.现代教育技术教程(第 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刘邦奇,李鑫.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4]郑庆华,刘均,等.新一代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教育变革与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01):5-12.
[5]马宁,刘俊,等.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建设:内涵特征、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7):56-62.
[6]王同明,陈丽.我国中高本贯通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 CiteSpace 的知识图谱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5):68-74.
[7]刘红,赵蔚.虚拟仿真技术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1,35(04):42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