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助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小学思政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
李碧波 凌茜
株洲市芦淞区贺家土小学 株洲市石峰区美泉小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简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项目式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作为素养培育的关键路径,旨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实现。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深度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通过迁移应用、整合转化及创造新知来构建知识体系,并最终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1]笔者在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小学思政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中发现,项目式学习通过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深入思考问题,通过完成具体任务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促进其道德观念的自主形成,从而有效推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让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入脑、入心。在此,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三年级下册第 7 课)一课为例,阐述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聚焦核心概念,制定聚焦真问题的项目学习目标
“项目化学习需要用概念作为聚合器,不断聚集更多的知识信息,将事实性知识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整合起来。”[2]在项目化学习中,不仅要有核心概念作为骨架和支撑,还需要以核心概念驱动真实问题的解决,这要求教师基于课标,分析学情,深入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围绕真实需求,精准把握关键概念。以核心概念为靶向,制定聚焦真问题的项目化学习目标。
研读课标我们发现,三年级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拓展至“我与社会的关系”,属“道德教育”主题,指向“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育。教材以“社区与家乡”为学习主题,从社区、邻里、家乡三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社区,参与邻里生活,了解家乡。在学习前两课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在家乡进行调查走访,旨在帮助他们深入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与居民的杰出贡献,进而增强对家乡的地理归属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并促使他们形成强烈的家乡认同意识。
“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主题比较宏大,教材篇幅有限,所选择的素材和学生的生活有一些距离。通过前期的学情调查发现,三年级学生对家乡这样抽象的概念不理解,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我们的家乡株洲了解较少,虽然绝大部分学生都生活在芦淞区,但学生对芦淞区的发展历史、自然环境、物产等都不了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主动链接生活,建立家乡与“我”的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生发出热爱家乡的情感,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将核心概念即项目的主题确定为“走进家乡,了解家乡”,并将其细化分解为“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熟悉家乡的特产”“认识家乡人”。由此制定学习目标:1.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物产情况以及家乡人的特点,感受家乡美景、物美、人美;2.链接学生生活,能将家乡的景、物、人介绍给他人,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设计任务支架,实施沉浸式的项目情境探究
三年级学生生活缺乏外出学习实践的机会,对家乡的了解更多来自于文字、网络等,由于与学生的日常经历存在差距,他们普遍难以真正理解。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与生活经验,通过构建贴近现实的场景及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作为支撑点,方能有效促进他们对家乡的深入认知。
在深入剖析核心概念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策划并开发了以"家乡代言人"为主题的实践项目,通过将这一挑战性任务融入校园日常,实施情境化与活动化设计:我校即将启动“我为家乡代言之制作游遍芦淞旅行手册”主题活动,希望同学们通过走访我们的家乡,了解家乡芦淞的景、物、人,熟悉和热爱家乡芦淞,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感。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游遍芦淞旅行手册。通过任务的设计,将核心知识点转化为适合学生水平的任务链。
项目化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设计实践性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提升其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这要求教师构建以目标导向、任务明确且具备拓展性的学习支持系统,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参与探究活动。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设计了任务单作为学习支持工具,其核心内容涵盖以下方面:
支架一:探索景点,设计路线。寻访家乡芦淞的景点,搜集它的传说、故事,在芦淞的地图上设计游览路线。这一支架聚焦教材的核心知识,引导学生对家乡的风景名胜进行探究分析,通过内容筛选和绘画等方式,制作游览芦淞路线图,感受家乡的风景美。
支架二:探秘特产,制作清单。搜寻家乡芦淞的特产,探究其成为家乡特产的原因,为游客制作伴手礼清单。以此为支架,引导学生探究家乡的特产及成因,感受家乡的物产美。
支架三:探访家乡人,设计名片。搜集家乡芦淞人的故事,为我佩服的家乡人设计名片,写清楚主要事迹与推荐理由,将家乡人名片粘贴到游览路线图中。这一支架帮助学生走近家乡人,从自己佩服的家乡人的事迹中感受家乡人的精神——默默地为家乡做贡献。
三个学习支架引领学生聚焦项目学习任务,展开沉浸式探究,从家乡的景、物、人全面地了解家乡,学生在完成制作游遍芦淞旅行手册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家乡景美、物美、人美,逐步从情感上认同自己的家乡,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细化评价量规,推动知行合一的项目价值提升
评价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环节。课标强调要突出实践性评价的重要性,通过推动学生实质性成长即“增值效应”,最终达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项目式学习实施过程中,我们依据课标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将其与具体的学习任务相结合,从而有效推动学生实现学业进步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在“请到我的家乡来”项目化学习中,我们围绕“我为家乡代言之制作游遍芦淞旅行手册”这一任务的开展,分为合作探究、阅读思考、交流表达等评价维度,设计评价量表,以“交流表达”这一评价维度为例,(见表 1)这一评价维度着重评价学生阐述自己制作游遍芦淞旅行手册的观点表达,深化政治认同与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
表 1“我为家乡代言之制作游遍芦淞旅行手册”评价量规(节选)

在项目化学习中,我们使用“评价量规”这一工具,将看不见的素养转化为看得见的行为表现,在项目化学习的全程中,将评估机制贯穿始终,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清晰的指引,鼓励他们通过对比自身与同伴的行为表现,进行自我评估与反思,从而推动其深入探索、创新实践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5-18.
本文系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小学思政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2023023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