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视角下青少年德育困境与对策分析
罗镜宽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马头小学
引言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与人生观初步建立的关键期,良好的道德教育不仅有助于其个体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平。然而,现实中德育效果并不理想,家校之间往往各自为政,甚至出现相互推诿、职责不清的现象,严重影响德育工作的推进。尤其是在数字技术发展和多元文化影响下,青少年的思想状况更加复杂,对德育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从家校协同的视角出发,系统分析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难题,探寻务实可行的路径策略,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德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1.1 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和生活成本上升,很多家庭面临“养而不教”的困境。大量家长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缺乏对孩子行为与品德的日常关注,造成教育缺位。同时,一些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却忽视其人格养成,导致“重智轻德”的倾向普遍存在[1]。此外,家庭结构的变化,如隔代教育和单亲家庭增多,也让德育难以系统实施。部分祖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孩子进行过度保护或放任不管,使得青少年在行为规范、情感控制和责任意识等方面出现偏差。
1.2 学校德育工作形式化
学校德育工作在课表中往往被边缘化,德育课和班会课容易被挤占或流于形式。有的学校虽然设立德育目标,但缺乏科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过于依赖说教,忽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缺少有效引导,导致学生产生应付心理,德育内容难以入脑入心。此外,德育考评体系不完善,缺乏动态追踪和个性化评价,教师难以根据学生成长情况精准施策,进一步削弱了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3 家校德育目标与方法不一致
在家校德育合作中,目标不一致和方法差异是造成教育偏差的重要原因。部分家长强调现实利益,注重短期回报,忽视长期品德建设;而学校侧重学生全面发展,注重规范性和集体性教育。两者之间的价值取向差异,常常让青少年处于认知冲突之中,无所适从。与此同时,家校沟通缺乏效率和温度,往往仅在问题出现时才进行“被动交流”,导致双方互不信任、协作流于表面,德育难以形成合力。
二、家校协同德育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家校沟通渠道不畅
家校之间的信息交流仍以家长会、微信群、短信通知为主,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有的教师以“任务式”传达信息为主,忽略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互动;而部分家长则存在“低参与”现象,对孩子在校情况一知半解,对学校工作缺乏认同和配合。更有甚者,在家校冲突发生时,因缺乏日常沟通基础,误解与指责容易激化矛盾,影响正常育人氛围[2]。
2.2 家校职责界限模糊
在德育责任划分上,学校和家庭常常存在“踢皮球”现象。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学校认为是家庭监管不到位,家长则质疑学校管理不力,缺乏明确的协作规则和责任分工。这种“模糊边界”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协调推进,也让青少年缺乏行为导向与行为归因,容易形成逃避责任的倾向。
2.3 缺乏德育协同机制保障
家校协同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很多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家校合作管理制度,协同活动缺乏规划与评估。即使部分学校开展家长开放日、亲子
活动等尝试,也因缺乏持续性和实效性,无法形成长效机制。此外,教师对家庭教育规律了解不足,家长对学校育人理念认同度不高,也制约了德育协同效能的释放。
三、家校协同促进青少年德育实效的对策路径
3.1 构建多层次协同机制
推进家校协同德育,应从学校层面构建制度化协作架构。学校可成立德育共建委员会,吸纳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及心理专家参与,共同制定德育年度计划与活动方案。在班级层面,鼓励班主任与家委会协作设计主题教育项目,如诚信教育、文明礼仪、劳动体验等,提升家长参与度。年级组之间则可定期举办德育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推动资源共享与理念互通。在此基础上,整合社区资源,联合社会组织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网络。
3.2 搭建有效沟通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为家校沟通提供了便捷手段,学校应构建集通知、反馈、档案管理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动态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同时,应注重沟通方式的人性化与互动性,教师在沟通中应减少“指责型语言”,加强建设性表达,增强家长的信任感。还可以设置“家长讲堂”“亲子沟通工作坊”等活动,提升家长教育认知水平,转变其参与方式,使沟通真正转化为教育的推动力。此外,鼓励教师进行“正向反馈”,如分享学生在校的进步与亮点,增强家长的参与感与成就感[3]。
3.3 丰富协同德育实践内容
家校共育应突破传统“课内教育”范畴,将德育融入生活实践与社会参与之中。学校可与家庭共同策划“德育主题月”,围绕环保、公益、感恩、法治等主题,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家庭任务挑战、社区参访等活动,使德育更具情境性和操作性。例如,设置“家庭劳动一小时”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一项家务任务,并反思劳动意义;或通过“角色互换日”,让学生体验父母工作角色,从而培养责任意识与感恩情感。此外,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将家长反馈、教师观察、学生自评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德育评估体系,更好地引导学生自我成长。
总结:青少年德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不仅取决于学校教学的质量,更依赖于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面对新时代德育困境,唯有打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壁垒,建立科学、开放、持续的家校协同机制,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功能互补。通过制度构建、沟通创新和实践共建,可以推动青少年德育从“分割式”走向“协同式”,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未来的德育工作,应以共育为核心,凝聚各方合力,共同培育有道德、有担当、有理想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尤晓琼,李忠堂.家校社协同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理论模型与行动路向研究——基于交叠影响域视角[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5,6(07):73-76.DOI:10.20155/j.cnki.issn2096-8485.2025.07.025.
[2]迪丽努尔·朱曼,孙哈尔·木拉提别克.家校协同育人视角下青少年思政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N].河南经济报,2024-11-07(011).DOI:10.28362/n.cnki.nhncx.2024.002813.
[3]朱再华.家校协同扣“心门”,幸福成长双助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抗逆亲子营的实践探索[J].安徽教育科研,2023,(03):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