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借助几何直观培养数感,让数感有形可依

作者

向美娟 冯小利

成都市新都区木兰小学校 61051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1] 强调数感是核心素养的关键。良好数感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合理估算判断大小、用数表达交流信息及规律。数感有助于理解数与量的关系,感受数学表达的精确性,激发学习兴趣。然而,其抽象性导致真正具备数感的学生较少。如何找到一条可操作的培养路径?

新课标将“几何直观”列为“数学眼光”的核心内容。几何直观能将抽象数学知识形象化、通俗化,助力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思维习惯、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几何直观”与“数感”虽属不同领域,但利用图形直观表示抽象的数,能搭建通往数感的桥梁,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几何图形能帮助学生在脑中建立相关模型,促使未来遇到类似问题时自觉运用图形思考,达到“自觉感悟”[2]。

本文以《花园》一课中“倍”的认识为例,从“借助直观图形”“结合直观演示”“依托图形特征”“建立直观模型”四个方面,阐述借助几何直观培养数感的策略。

一、借助直观图形,由“破”到“立”,孕育数感

前置任务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15 是3 的5 倍”。

1. 出示作品1:标准量错误

生辨析:题目要求是 15 和 3 比,图中画成了 15 和 5 比(即“15是5 的3 倍”)。修改:将图中5 改为3,15 用3 个3 个圈表示。

小结:明确比较的两个量是核心。

2. 出示作品2:没有标准量

生补充上方 3 个圆。理由:没有画出“3”(即“1 倍量”),无法理解为何3 个3 个圈。小结:清晰呈现“1 倍量”是理解倍的基础。

3. 出示作品3:不同图形表示

生辨析:图形不同(如三角形与圆形),但表示的数量关系相同(三角形 5 个是 1 倍,圆形 15 个是 3 倍,故 15 是 3 的 5 倍)。生:也可用除法 15÷3=5 表示。小结: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倍”的核心是数量关系,与具体图形无关。

【思考】 利用前置作业呈现错例,借助直观图形对比辨析,由“破”到“立”,强化“倍”的本质含义。通过“想说什么?”“如何补充?”“可以吗?”等思辨性问题引导生生互动说理,在辨析中孕育数感,让“倍”的辨识灵动起来。

二、结合直观演示,再建多元表征,丰富数感

任务二:观察花园情境图解决问题

1. 蜻蜓(12 只)是蝴蝶(4 只)的几倍?

生1:以蝴蝶(小数)为标准。

生2(画图解释):4 只圈一下,蜻蜓12 只圈了3 下,是3 倍。

生3(算式): 12÷4=3 。

师生归纳:找小数(标准),看大数里有几个这样的标准,就是几倍。

2. 蜜蜂是小鸟(9 只)的3 倍,蜜蜂几只?

生1(画图):小鸟9 只为1 份,蜜蜂画3 份。

生2(算式): 3×9=27 (只)。

小结:利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思考】借助直观演示(画图),引导学生找到“标准量”,并通过多元表征(语言、图形、算式)充分理解“倍”。学生感悟到“倍”的思维图式源于“先定 1 份,再厘清几份”,本质是“一而多”的累加,认知结构由此立体稳固。

三、依托图形特征,培养批判思维,发展数感

任务三: 用方法表示“鸡的只数是鸭的3 倍”。

出示不同作品:如画3 只鸭 +9 只鸡;或2 只鸭 +6 只鸡。

讨论: 画得一样吗?

生1:数量不同,不一样。

生 2:思路一样!都是把鸭的数量作标准(1 倍),鸡画 3 个这样的标准(3 倍)。

优化:生提出用线段图(1 段表鸭,3 段等长的线段表鸡)。

辨析(教师故意画不等长线段):

生齐反对:线段必须一样长(即标准要统一)!倍数表示几个相同的标准。

小结:深刻理解“倍”要求“几个一样的标准”。

任务四:举例说明“什么是2 倍”。

生举例(如:笑笑画片数是淘气的 2 倍;小猫数量是小狗的 2 倍;文具盒价格是本子的2 倍)。

师生归纳:倍是两个数量间的关系,以一个数为标准,看另一个数包含几个这样的标准。

【思考】依托图形特征(实物图、线段图),设计批判性问题(“一样吗?”“同意吗?”),促使学生透过表象(具体数量)抓住本质(数量关系不变)。

四、建立直观模型,明晰数量关系,建立数感

情境:花园原有蝴蝶 4 只(1 倍),蜻蜓 12 只(3 倍),新增喜鹊2 只。

问题:以蝴蝶(4 只)为1 倍,喜鹊(2 只)是它的几倍?

生1:4 只才1 倍,2 只不到1 倍(0 倍)。

生2:是蝴蝶的一半(1/2)。

生 3:是 0.5 倍。

生 4:是 1/2 倍。

教师:同学们的推理有理有据。具体是多少倍?将在后续学习中揭晓。

【思考】 此追问旨在引导学生基于直观模型(“1 份”的概念)突破“整数倍”的思维定势,自然感知“1 倍”与“半倍”(0.5 倍、1/2 倍)的联系,为后续学习分数、小数埋下伏笔。这体现了在建立直观模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更复杂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真正建立和拓展数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85.

[2] 杨熠. 借助几何直观培养学生数感[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7,(09):27-30.DOI:10.14160/j.cnki.13-1259/g4-a.2017.09.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