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数学思维导图系统化教学的策略探究
王明壹
富宁县第二小学 663400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并不能系统的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疏漏,难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些学习问题他们依靠自身很难意识到,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并不顺利。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教师需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强化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疏漏,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的综合素养。
一、课前预习导图构建:激活知识储备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思维导图开展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导图强化意识,教师需要先加强对思维导图的应用,通过将思维导图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掌握思维导图的形式和使用方法。这样教师能够逐渐让学生养成思维导图应用的良好习惯,并让学生感受到思维导图这一工具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应用。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混合运算》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思维导图课前预习学案。通过以混合运算为主题为学生设计思维导图知识内容,让学生能够在课前对课堂重点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和探究,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还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从而在后续的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侧重性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课堂学习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让学生的课堂时间利用效率得到提升,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动态导图演示:可视化思维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让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有效应用,并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开展提供一些帮助。教师除了在数学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思维导图的内容是什么,还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制作一些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同时,教师应该强化多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数学课堂上要为学生动态的展示思维过程。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面积》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思维导图的相关动画,将思维变化的过程变得更加具体,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问题分析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导图利用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然后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一些思维导图模板,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内容对思维导图进行丰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应用意识:发挥有效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传授思维导图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目的并不在于规范学生的学习流程,而是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系统的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强化学生的思维导图应用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要求学生绘制清晰明确的思维导图,还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进行翻阅,从而帮助学生强化和复习数学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和效果。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按照要求制作思维导图,并对学生的思维导图制作情况进行检查,对于学生思维导图中存在的不足,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让学生及时的进行改进。同时,小学数学教师也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一些学习要求,鼓励小学生对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翻阅和补充,这样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强化学生的思维导图应用意识,让学生将思维导图看作学生数学学习的工具,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高度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突破碎片化知识学习的局限,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数学认知体系,是当前教育者关注的焦点。传统教学模式常以知识点割裂的方式呈现内容,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数学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影响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发展。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凭借其层级化、网络化的结构特征,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逻辑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语言,为知识整合与思维拓展提供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 秦卫东 . 依托思维导图 助力课堂学习——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J]. 天津教育 , 2025,(15): 17-19.
[2] 秦卫东 . 巧用思维导图,提升课堂实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应用研究 [J]. 教育界 , 2025,(10): 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