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学以致用, 用以促学

作者

李艳芳

内蒙古乌兰察市察右中旗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013550

一、校内外教育融合的研究价值

(一)深化知识转化,激发学习动力

校内课程给学生构筑起知识架构,想要把抽象的概念真正转化为可以感知的实体,则需要有具体的环境。能量守恒定律,在科技馆里只有自己动手去操作和体会,才会领略到其中的科学奇妙之处以及哲理层面的内涵意义;而语文课本里的家国情感,在面对红色基地那段历史景象时,才有可能使这些感情以及信仰在心里生根发芽,把它变成自己真正认同的一种信仰[1]。于是学生们从原先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愿意亲自去探究尝试,从最初的“懂得”、“会用”,再到后来“记住”、“制造”,学生们的思想也从原本的死记硬背变成了现在的创新创造。

(二)拓展育人维度,塑造健全人格

单一课程难以承担起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使命。校内的教育主要偏向于培养智力,在农田里才懂得劳动,在美术馆创作,才体会到这是磨炼审美能力的关键,而社区服务当中才会唤醒并且锻炼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社交的过程中会很重视情感、同理心,要真正掌握到并且接受他人的情绪,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并且去开展共情或者帮忙的行为,从而产生一种比较协调的状态。各种各样的校外教育活动为学生创造出了平台,他们不仅能在其中展开学习,而且也能在这个过程里构建起健全的人格并且全面提升自己,达到全面成长的目的。

二、校内外教育融合原则与策略

(一)校内外教育协同体系构建

校内外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双方教育齐头并进,有效衔接,青少年的发展才是健康的积极的。通过用学科核心概念来设计出实践任务,把校外活动顺利放到课堂中去实现学习,并且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以及运用程度,等到学生开始研究物理学科有关“能量转化”主题时,可选取开发与利用地热资源的案例做分析讲解,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能量的转化形式,增强他们对该类知识运用认识。

例如,初中物理《内能的利用》单元中,教师可以筹划并推进“温泉能源探秘”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学生们在地热景区实地考察,认真检测水温变化的速度,再挑选深浅不同的水样来研究,探索水里的矿物质成分,利用热学方面有关的数据计算公式准确地算出地热能的重量。之后按照地理课本《自然资源》章节的提示,教师还可以再设计出一份关于改良地热电站的方案[2]。另外学生可以根据《中国民间美术》单元的课程任务去写生,通过仔细观察即墨古城里的古建筑上的图案,他们便创造出来混合着传统审美因素的新式海报作品,这种做法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深度,另一方面也展现了艺术创新与文化传递间的美妙关系。

(二)搭建校内外教育互动平台

要冲破资源封锁,就须要构建起一份资源共享体系。校内教师塑造学科理论体系,校外专家赋予实际行业的厚重知识和丰富经验,凭借数字平台这把钥匙,便可以跨越时空限制,随意汇聚调配各种教育资源,使教育内容更贴近现实世界的实际需求和变动。创建双师云库,借助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监视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精确地把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推荐送到学生手里,从而优化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实践技能。

例如,少年宫与学校联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化课程”。在语文七年级《说和做》单元中,有幸迎来剪纸艺术优秀传承人亲自到校上课,在学校举行了一堂很有意义的工作坊。学生首先在校园内部针对闻一多写的有关“工匠精神”的文本内容加以分析阐释,之后走出校园来到工作室去体验感受,然后亲自学习剪纸技艺,最后还创作一系列带有象征意味的“红色人物”剪纸作品当作作业提交上去。另外青少年活动中心搭建的“南极科考云端平台”,学生们能够把卫星遥感信息同教科书《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图片相比较,依靠随时进行的视频交流方式可以跟极地考察团队详尽讨论应对方法,并共同完成研究报告工作。

(三)评价流程全面数据化呈现

融合教育要挣脱仅仅凭借试卷测评的落后评价体系,用创建实践档案袋的方式,将校内外的学习经历与成长历程逐一纪录在案,再加上社会认证这样一种办法,这样才能使达成的结果能在真实的应用环境里获得客观的回应并予以承认。竞赛所获奖牌、公益服务耗费时日,可以放入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当中,针对企业的参加项目执行成果评价。

例如,学校执行个性化教学方案,每个学生都有个人成长档案,学校还定制不同的学习发展蓝图[3]。学生学完历史课本《改革开放》章节之后,分组去了解本地乡镇企业经济变革时的转型情况,校内外的大导师耐心辅导学生写一份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书,较好的计划被区发改委仔细考虑过后,并不是夸夸其谈,而是真的会投入孵化当中去,还能为地方经济增加助力。中小学的校长们正在提倡推行所谓的“五育融合认证”,学生们在学校里学好书法这一类美术课程以后,还需到校外青年活动中心开展属于自身的个人作品展览活动,并把人们的想法意见回馈回来,这些都是会被包含在内的学生自身艺术素养评价考核内容要素当中。

三、结论

校内教育像是在点燃火花,校外教育像是风助火势,一里一外推动着整个社会、乃至个人,在不断进行着一场广泛的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就如一片正燃烧起来的燎原之势。教育者们必须得用系统性思维去打破以往的束缚,让课程内容不仅存在于课前课后、课内课外,教育资源也在学校和社会之间自由的流动。而评估也需要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行,教育也需紧随未来。只有这样的循环才能使“学以致用”与“用以促学”同为终身学习者成长提供营养和知识之网。

参考文献

[1] 中国校外教育 2022 年总目录 [J]. 中国校外教育 ,2022,(06):126-128.

[2] 黎超莹 .“双减”政策下校外教育推进少先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J]. 成才 ,2023,(24):91-92.

[3] 冯景华 . 立时代潮头创未来天地——新课标对校外教育的启发与思考 [J]. 现代教学 ,2023,(Z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