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创新路径探索
王嵩 周梦茜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九集镇涌泉完全小学 441513
小学低年级学生是学生语文学习、语言锻炼、思维与素养启蒙的关键期,借助双减政策要求和新课改教学形势,全面改革传统语文作业一刀切、书面作业为主、形势单一、脱离生活实际等的不足,以实践创新思路来进行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是契合语文学科实践本质、小学低年级学生直观趣味认知特征的重要尝试,更是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综合能力、语文生活化学科认知的关键途径。
一、加强趣味型实践作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低龄阶段,对于趣味性、生动性和直观化的内容接受度更高,这一特征决定了传统书面作业、抄写作业必将无法发挥良好作用。以实践性原则为导向、兼顾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与思维特征,教师可进行趣味性实践作业的设计,以放大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与群体优势,充分提高低年级学生作业积极性和语文实践作业有效性。
比如,字母和拼音认读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更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语文字词句的学习、理解与拼读。围绕这部分内容来设计趣味性的实践作业,教师可以布置“制作拼音卡片”的实践作用,即要求学生们用不同颜色的卡纸来制作拼音卡片,卡片一面标记拼音字母,另一面标记与该拼音字母相关的图案,如正面标记字母“d”,反面可以标记电视图案等。完成卡片的制作后,要求学生们利用课下时间,以小组形式完成拼音拼图的汉字识别与记忆游戏。通过这种趣味互动的实践作业过程,汉字拼音的记忆难度可以得到有效降低,拼音记忆的过程将不再枯燥,学生们的记忆准确度和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调动和提升。
二、加强探究型实践作业,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性作业的本质是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并解决生活实践问题,而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亲自动手和体验的热情。基于这一作业特性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群体特征来设计实践性语文作业,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搭建实践体验情境、设计探究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来强化学习体验、提高综合能力。
比如,《传统节日》以童趣的歌谣形式简单介绍了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但课文歌谣的描述只有简单的几句话,并不能全面地概括传统节日的风俗内涵以及对中国人特有的意义。因此,在实践作业的设计环节,教师就可以将学生们进行探究小组的划分,要求各个探究小组任意选择课文中提到的一个传统节日,通过调研身边人、查阅报刊书籍、浏览文献资料和相关影视素材等途径来建立与该传统节日相关的系统结构框架,最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探究实践成果的汇报。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可以掌握合作探究、自主思考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在提高整体作业质量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与文化的情感启蒙,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道德品格。
三、加强跨学科实践作业,拓宽学生学习思路
本质上来讲,各学科知识之间普遍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而基于这种内在联系来开展跨学科教学,既是新课改的内在要求,又是培养学生深度思维认知、拓宽学生学习思路的重要途径。语文是所有学科学习与知识理解的基础,很大程度上来讲,学生是否在语文学习方面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将直接影响其对其他课程知识的理解、感知与内化。因此,利用实践作业这一媒介来深入开展跨学科教学,教师可以将语文与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课程进行融合,要求学生以其他学科知识、形式等来完成语文作业,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比如,课文《找春天》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描绘了春天的别样景象,营造了浓郁的春日生机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热爱生活与自然的情感。围绕这篇课文来设计跨学科实践性作业,教师就需要改变以往抄写生字生词以及想象春天具体景象的做法和思路,要求学生任意选择生活中的一处春日景象,真实地走到生活与自然中,感受春天的氛围感和生机活力,在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景象描绘的同时,利用画笔和画纸来呈现自己的所看、所想。语文与美术的跨学科融合来设计实践作业,既丰富了语文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又调动了学生完成语文实践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了学生学科综合能力与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
总之,聚焦双减政策要求来创新小学语文实践作业,通过趣味性、探究性和跨学科三大实践作业创新设计新思路,能够真正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作业兴趣,在主动认知驱动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与作业思路,实现作业压力减轻、作业成果加强的双赢效果,以及学生作业心态向自主参与、创新高效的转变。为此,语文教师要始终保持较高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以引领低年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义花 ." 以生为本 " 的小学语文作业有效设计策略探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01):113-115.
[2] 谷守颖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跨学科作业设计创新实践与研究[J]. 中国教师 ,2025(0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