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不良行为背后的“密码破译员”
吴金珍
江阴市南闸中心小学
摘要:每一个学生的不良行为背后都有其潜在成因及目的。当不良行为产生时,教师所要做的是尽可能和善地先让学生暂停行为,与其建立友好的合伙关系,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动机,知其所以然,以不惩罚不骄纵的正面管教方式,坚定地鼓励其自我感知、自我修正,最终形成正向内驱力。
关键词:不良行为 正面管教 鼓励 内驱力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多数学生表现出的不良行为都是由于缺乏知识和有效能力而造成的,有些行为甚至无意识,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其实是成正比的。要真正促使学生理解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并自主修正,就要试图破译学生不良行为背后的“密码”,探索其错误观念和错误目的,知其所以然,并运用正面管教方式,鼓励学生纠正行为。
一、知其所以然
当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时,他们很容易采取一些过激的错误行为来寻求相应的心理慰藉,以求得价值感和归属感。
1.寻求过度关注。学生会通过在课堂上或课间制造麻烦的方式吸引同学和老师的过度关注,以此获取存在感。比如在老师写板书时,背后做夸张的动作逗同学们哄笑;比如上课时听讲不专注,悄悄切碎自己的橡皮并四处弹射橡皮碎屑以求得同学的注意等。
2.寻求权力。缺失归属感时,学生可能会在同学之间或面对老师时争取主导权、控制权,以此让自己重新获得归属感,他们抱有“大家都得听我的”“我凭什么听你的”之类的心理。学生小康上课时总不愿参与课堂互动,请他起来回答,他每次都用沉默对抗老师。下课后,他却总比其他同学更能制造混乱,一旦被老师请到身边谈心时,他就再次保持缄默,形成老师单方面越来越狂躁的输出,这种貌似受他掌控的情境应该能让其找到缺失的归属感。
3.报复。这是相较于以上两种错误行为目的来说更为极端的一种心理,带着鱼死网破、谁也别想好过的思路,是严重缺乏价值感、归属感才会形成的错误行为,报复对象可能是同学、老师或者家长。
4.自弃。相较于将矛头对外的“报复”方式,自暴自弃是对自身的一种封闭和放弃行为,在得不到任何价值感与归属感的环境中,尤其是当老师或家长一再否定他们、甚至对他们表现出明显的放任自流态度时,自我放弃成了他们无奈的选择。
二、促其内驱力
(一)抱以绝对尊重,拳拳信任
任何情况下想要解决问题,都要建立在谈判双方彼此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当交谈对象是小学儿童时,教师无疑在各方面都属于优势方,极易让学生产生“这是不平等谈判”“你只不过想压制我”之类的心理。因此,教师在处理事件时,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真诚与尊重,认定老师是在关注自己的,是出于关爱、并真正想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这样学生方能敞开心扉主动沟通。好比心理学中的“阿德勒心理疗法”,其要义就是不能让被访人认定自己是有病得治的“病人”,而是一个受到了挫伤,被友善关注并正在接受鼓励和安抚的对象。这样被访者和治疗师之间才能在初期就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合伙关系,从而达到疗愈目的。
(二)抚平情绪潮汐,循循善诱
教师想解决问题,应避免怒目而视。愤怒的情绪往往好似海浪潮汐,如被不良行为导致的现状牵着鼻子走,将一浪推一浪,逐渐失态。所以,教师以平和的语气让学生和自己都冷静下来,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要用“积极的暂停”让学生静下来感受老师不是一个来势汹汹的权力争夺者。随后,教师便可以借助正面管教工具,和善地鼓励学生洞察自己的错误目标,比如启发式地提出一些问题:孩子,我相信你一定是因为什么难受的事情才会这么做,老师很想和你分担忧愁,能和老师说说是什么吗?强调:要和善地鼓励,而非试图用说教责难、惩罚羞辱的方式刺激学生。
(三)关注解决方法,轻放后果
当不良行为发生后,教师不要反复强调事件导致的后果,尤其是在全班学生面前传递“本次事件后果很严重”的紧迫感,这会使得“肇事者”惶恐不安、孤立无援,从而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变本加厉的报复行为。教师要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肇事”学生和旁人都将重点迁移到怎样来解决眼下的问题或今后要怎样来避免这样的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学生A举报学生B偷拿了自己文具,且在B的课桌里发现了该文具。老师不必严厉责罚B或要求B成倍偿还A,可以正面管教,和善建议B如果缺文具,可以主动向同学借用,或在班级中队角设置“文具公用区”,以备不时之需,要给大家创造信任B和关爱B的氛围。
(四)学生参与解决,拒绝代办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很可能为了快速处理问题而草草扮演成一言堂的发号施令者,简单粗暴地替代“肇事”学生提出解决方法。有时,教师可能不信任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自己处理事件。这对学生的自主反思和成长没有任何帮助。教师应当让学生参与进来,正面鼓励学生洞察问题根源,确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该怎么做。这个过程也是让学生建立自信的一个过程,他们能在自我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
(五)借用团队力量,共促成长
当学生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持续困惑时,教师可以把班集体的力量充分利用起来。不妨利用晨会或班会时间,将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明确作为大家需要帮助的对象。在团队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强调方法必须是如何帮助同学解决问题或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而非惩戒措施。
结语
美国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提出:正面管教走的是一条不惩罚也不骄纵的中间大道。教师管教学生时,要给与每一位学生关注、理解、尊重和信任,冷静剖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始目的,用鼓励代替惩罚,用坚定代替骄纵,努力把有价值的技能教给学生,让其尝得归属感、习得自我约束、懂得团队合作、悟得健康发展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1]简·尼尔森.正面管教.王冰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7
[2]李玉珍,任友荣,李梅.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3]吴发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作与管理[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张玉红.小学班级管理的理念和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