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背景下教师在自主游戏中支持学习品质的实践探索
孙祖娇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齐昌幼儿园 514521
引言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以游戏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幼儿园教育阶段过渡到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小学教育阶段的关键期,其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衔接,更重要的是要重视专注力、坚持力、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等学习品质的培养。自主游戏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儿童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主要活动,教师在其中不仅是观察者、参与者,更是引导者、支持者。如何借助自主游戏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是目前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的重点。
一、以游戏为载体,渗透幼小衔接教育
(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游戏环境,激发主动学习欲望
教师扮演“环境创设者”的角色,依据幼儿兴趣和发展水平设置富有挑战性、探究性意义的游戏活动。建构区可设置“桥梁搭建”“城市规划”等目标,尝试不同结构搭建,在搭建失败中学习,在探索中进步,培养解决问题的坚持和能力。教师可适时提问“你能把它变得结实地搭起这座塔吗?”“如果不成功,可以怎样做?”激发幼儿的探究思维和热情。区域活动提倡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和角色,支持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合作、表达和自我管理,如在“医院”“超市”“小学课堂”等角色游戏中,教师可设计具体规则,协商有序实施,无形中培养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运用游戏化学习方式,提升学习参与度与品质
游戏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有效衔接幼儿园和小学生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如“闯关游戏”,幼儿在完成任务后,通过一系列逻辑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才能获取奖励,引导幼儿产生想完成、想挑战、想组队的意识;如“情境任务”,在游戏情景中,融入“邮局投信”“整理书包”“上课听讲”等小学生活场景,引导幼儿在情境任务中,适应小学生活,了解小学生活、熟悉小学生活、适应小学生活;如“主题探究式游戏”,以“我是小小科学家”“我要上小学”为主题,引入语言、数学、社会等主题,并在游戏项目设置中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感知,形成任务规划意识、初步的学习兴趣,例如“开学准备大挑战”,幼儿需要通过分类整理物品、设计课堂秩序、创编故事等闯关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品质中的坚持意识、独立自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也得到锻炼。
(三)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转变与支持策略
游戏中,教师要做观察者、合作者、引导者,不做指挥者。在观察中发现幼儿的游戏中的学习,在合作中拓展幼儿的想象,在引导中反思提升。例:在“建造乐园”的集体游戏中,教师要先引导幼儿交流谈论:怎样分工合作?怎样记录建造的流程?怎样评价建造的结果?等等,让幼儿在真实的任务中感受规则、合作的意义,教师要善于利用好游戏结束之后的“后反思”环节,与幼儿共同讨论解决本次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幼儿反思总结、明确目标,让幼儿下一次的集体游戏中有目标、有策略,为下一次的常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二、利用自主游戏和情景模拟,促进衔接教育
(一)构建真实场景,让幼儿提前体验小学生活
教师可以依据小学作息、规范,设置“课内学”“课间休”“大会场”“小管家”等多个模拟场景。设置“上课铃”“老师提问”“举手上台”“收发作业本”等多个行为规则,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适应学校的行为规则。在“模拟课堂”游戏中,教师可以扮演“小学老师”,组织幼儿进行“课堂讲说”,安排“课堂习题”“课堂提问”,帮助幼儿学会倾听、自主思考、学会表达。教师除了要看到幼儿“动起来”的身影,还要看到幼儿“静下来”的专注、幼儿组织语言、完成活动的自主程度,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二)利用角色扮演与任务驱动,缓解入学焦虑
不少幼儿进入小学后,对幼儿园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感,为了帮助幼儿减轻心理负担,教师可以借助“开学准备”“我是小学生”“新生报到”等游戏活动,引导幼儿熟悉入学流程、学习环境、课堂规则。“报名登记台”“发书本区”“找座位游戏”等游戏在体验中让幼儿感受到参与性、掌握性、减少陌生感及不确定性。尝试制作一张“学生卡”“课表”“成长记录本”等,通过制作和使用,让幼儿体验到角色性、学习生活期待性。游戏体验塑造着入学态度,为入学心理适应奠定基础。
三、信息化家园合作,有效实施衔接教育
(一)利用数字平台传递科学理念与支持方法
教师通过微信工作群、园所公众号、家园共育 App 等数字平台,推送“自主游戏有什么用”“如何培养学习品质”“入学准备工作”等内容,提高家长对游戏与入学科学衔接的认识。例如,推送“每周一玩”“家庭任务”卡片、“我记录孩子的一日游戏”等,指导家长在家进行材料投放和空间支持,支持孩子自主管理,尝试角色体验。家长也慢慢认同让自主游戏作为孩子学习力发展的路径,不仅仅是“玩”,更是学习。
(二)打造家园互动机制,激发家庭教育活力
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参与线上家长沙龙、视频课、问答游戏等:“孩子上小学后会发生什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给孩子发一个图文并茂的小故事、小视频、育儿讲座,增加孩子的实操性,提高家长的自信。”“亲子任务打卡活动”,比如 :“整理小书包活动”“亲子阅读活动”“小学生的一天体验活动”等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在玩中增进亲子关系、同孩子共同进步。孩子参与,家长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陪伴者。
结束语
自主游戏是幼儿园小学衔接的桥梁,在幼小衔接过渡期,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做好充分准备,充分利用情境创设、过程指引及家园合作等措施在提升学习品质中助力自然衔接;后期还要不断探索个性化路径,真正让自主游戏成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教育抓手。
参考文献
[1] 陈丽婷 . 基于自主游戏的幼小衔接家园共育模式建设探究 [J].智力 ,2025,(17):90-93.
[2] 耿丽萍 . 自主游戏与幼小衔接:从游戏到学习的无缝对接 [J].家长 ,2025,(01):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