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人教版小学体育新课标核心素养落地路径探析

作者

李峰

新疆建设兵团第六师军户农场学校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正由传统“技能训练 + 规则学习”向“素养发展 + 人格塑造”全面转型。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不仅重构了体育课程的价值定位,也对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学方式与育人目标提出了全新要求。人教版小学体育教材作为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承载载体,在引导课堂实践、保障素养落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当前一线教学中依然存在重技能轻思维、重竞技轻协作等现象,制约了核心素养的全面达成。因此,厘清小学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体系,并从课程结构、教学实践与评价机制等关键环节系统推进改革,已成为小学体育教师亟需攻克的专业难题。本文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学实践经验,探索素养落地的系统路径。

一、课程体系重构,夯实素养培育主渠道

课程体系是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的基本载体。基于新课标精神,人教版小学体育教材围绕身体健康、运动能力、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四个核心素养维度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系统重构,强调“教什么”与“为什么教”的内在统一。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在理解教材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再组织,建立横向多样、纵向递进的课程结构,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的需求。在横向维度上,教师应打破传统以运动技能分类为单元的编排模式,推动“内容主题化”,如以“身体探索”“挑战合作”“运动创新”为主题,跨运动项目整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参与中建立多维度体验。在纵向维度上,应强化课程的阶段性目标设置,确保学生在六年学段内逐步实现身体发展、情绪调控与规则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层层递进。

比如,在《足球:学习脚内侧传球》这节课程中,教师需要基于运动能力、身体健康与社会适应等核心素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结构性再组织。教学中,教师不仅关注传球技术本身的动作结构与技术要点,更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合作意识与责任分工的意义。课程设置上,教师构建“技术—情境—合作”三位一体的任务链条,将传球技能置于小组配合目标下,引导学生理解规则约束、空间选择与时机判断等复杂行为在足球活动中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传球动作,还在同伴配合中实现对团队沟通、位置意识和身体协调的综合发展,从而打破技能教学的封闭性,完成运动素养与社会适应力的共同成长。

二、教学实践创新,激活课堂实施新样态

教学实践是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在课堂中,教师需改变传统灌输式、指令式教学方式,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互动型、探究型教学模式,强化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与生成性。在人教版教材组织的基础上,教师可设计问题驱动型的学习任务,如“如何完成一次完美的接力交接棒”“如何通过团队配合提高比赛得分”,激发学生对运动过程的反思与优化,推动认知与技能同步发展。同时,应积极引入合作学习、小组任务制、情境模拟等策略,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助、人境共生的多元课堂结构。

比如,在《篮球:学习行进间运球》这节课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情境化教学策略激活学生的自主参与与技能迁移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街区篮球挑战任务”,构建以“安全穿越障碍”“突破防守线路”为核心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运球动作与空间策略、身体控制紧密结合。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抗性线路任务,既考验技术操作的稳定性,又促发其判断路线、调整节奏的能力。教师以观察记录表指导学生识别运球中的失误类型,并通过小组讨论、自主练习等形式反复修正动作路径与节奏选择,使学生在多轮尝试中实现“感知—反馈—优化”的认知闭环。该教学策略有效打通了运动行为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内在通道,使课堂成为促进动作理解与思维生成的活性系统。

三、评价机制优化,构建多元反馈全链条

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往往侧重结果导向,强调技能掌握的准确性与竞技表现的优劣,忽视了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情感态度与社会行为。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评价机制的重建成为保障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支点。教师应构建融合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于一体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学中评、评中改”。在技能测试之外,应加强课堂表现、身体状态、团队协作等行为指标的动态记录,建立“全过程、多维度”的评估系统。教师可使用评价量表、学习成长记录册、行为观察工具等载体,对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情绪管理水平进行长期追踪与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优势与待改进方向。在评价实施中,还应鼓励学生参与自评与互评,提升其反思能力与同伴支持意识,推动形成以自我发展为核心的学习动力。

比如,在《排球:学习正面双手垫球》这节课程中,教师需要构建覆盖技能表现、学习过程与合作行为的立体评价系统。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设置“接发小组合作练习”任务,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记录同伴的出手角度、垫球成功率与配合节奏。除传统的技能准确度测试外,评价还涵盖学生在练习中所展现的规则遵守、角色轮换及互助行为。教师将评价结果可视化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在技能、思维与态度上的表现水平,促进其调整策略与目标。同时,引导学生围绕“我在合作中的贡献”“我对垫球节奏的控制是否有效”等问题撰写反思简报,深化对学习行为与动作结果的自我认知。通过评价链条的嵌入式设计,课堂实现从“技能评分”到“素养识别”的功能跃迁,推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实现多维度能力的协同提升。

结语

小学体育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的落地不仅需要理念层面的转型,更需课程、教学与评价机制的系统协同。以人教版教材为基础,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实践、优化评价方式,是推进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的关键路径。唯有坚持素养导向,才能真正实现体育课程从“教会”向“会学”“乐学”“终身发展”的根本跃迁,赋能学生健康成长与综合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刘晓东,陈国超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体育教学设计策略研究[J]. 中国学校体育,2023,44(05):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