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路径

作者

曾帆

荆州开发区实验中学 434000

引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致力于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核心素养是其基本遵循。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建立的关键时期,历史教学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任务,更肩负着引导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国家认同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使命。因此,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然而,现实中不少教学实践仍停留在知识灌输、单向讲授的层面,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发展,导致课堂缺乏生气、学生兴趣不高、理解不深。本文以素养导向为切入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氛围与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有机渗透核心素养,进而实现育人目标的全面落地。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构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

当前初中历史课程仍存在以知识点为纲的编排与教学导向,导致课堂教学注重史实堆砌而忽略史识构建。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首要任务是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重构,使之从“知识为本”转向“素养为本”。教学目标应不再仅限于学生掌握朝代更迭、重大事件、人物成就等基础性知识,更应关注其能否在理解历史演进规律、分析社会变迁背景、形成理性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建构,从而实现“知史而明理”的教育价值。

在教学内容层面,也需进一步优化教材结构与知识组织方式。历史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可按照问题逻辑、主题统整等方式进行再加工,引导学生在宏观视野中把握历史的连续性、因果性与复杂性。特别是在章节设计上,应着力突出历史事件背后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与群体互动关系,从碎片式叙述走向系统性建构,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历史解释与价值判断的能力。此外,还应注重引入与当代社会相关联的话题,增强历史课程的现实意义和当代关联,激发学生思考人与社会、国家与世界的关系。

二、以多元教学方法激活历史课堂素养培育活力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支撑。传统历史教学多以教师讲授和板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缺乏主体性与思辨性,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在素养导向下,教师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运用多元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深度。可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情境模拟、任务驱动等方式,使学生在具体问题中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历史判断,从而培养其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此外,信息技术手段的引入也为历史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全新途径。通过数字化资源、虚拟现实技术、在线史料库等平台,学生可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历史事件的情境特征和过程逻辑,从而增强其历史记忆与分析能力。尤其是结合史料文本、图像资料、地图演变等多种材料开展“多模态”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建构多角度的历史认知体系。与此同时,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教学设计能力,精准把握教学重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确保课堂活动既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又服务于素养目标。

三、营造对话与反思并重的历史学习氛围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依赖于教学目标与方法的调整,更要求营造一种鼓励对话、激励探究的课堂氛围。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应被赋予主体地位,成为历史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应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交流与情感碰撞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多角度分析与价值辨析中形成独立判断与理性思维。教师应主动创设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从多元立场出发发表见解,进而形成“以问题驱动认知,以讨论促进理解”的课堂格局。这种互动式教学不仅提升了课堂的活跃度,更促使学生在合作与交锋中深化对历史本质的理解。

此外,历史学科的反思性特质决定了其素养培养必须强调批判意识与价值思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反思历史事件的因果机制、影响路径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帮助他们从历史中汲取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道德判断,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历史观与国家观。尤其应避免简单地将历史等同于记忆,将记忆停留于结论,忽视对过程的追问与意义的探讨。只有将课堂构建为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场,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获得发展,历史教育才能超越知识传授,成为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与公民意识成长的重要平台。

四、构建多元立体的素养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指挥棒的作用。传统的历史评价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为主,侧重对知识的考察,忽视对学生历史思维与素养水平的综合评价。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应推动评价从终结性向形成性转变,从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拓展,构建多元立体、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思考深度、分析能力、价值表达、合作意识等多维度表现,通过课堂表现、学习成果展示、历史写作、项目任务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评价。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与自评与互评过程,促进其在评价中认识自身成长路径与不足,引导其不断反思与调整学习策略,逐步形成自主学习与内在驱动的能力。素养评价不应成为学生“被动接受”的末端环节,而应成为推动其“主动建构”的过程机制。评价标准的设计也应体现层级性与发展性,既关注学生在特定阶段的表现,又鼓励其在未来发展中不断提升,以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教育目标。此外,评价结果还应及时反馈于教学设计中,形成教学、学习与评价三位一体的闭环系统,从根本上服务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与深化。

五、结语

初中历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学生的历史认知、价值取向与公民意识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将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全面融入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唯有在教学目标、内容结构、方法策略与评价机制等层面统筹设计,注重课堂实践的细致打磨,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学从“知识为本”向“素养为本”的转型。未来的历史课堂应成为思维生长的土壤、价值养成的空间、能力提升的舞台,使学生在理解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理性认知、责任担当与全球视野,成长为具有人文底蕴与时代担当的新时代公民。

参考文献

[1] 祖晓华 . 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多样化教学探究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24):93-95.

[2] 肖洁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实践 [J]. 中学政史地( 教学指导 ),2025,(07):17-18.

[3] 刘爽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探究 [N]. 山西科技报 ,2025-05-29(A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