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数学文化融入首课教学的实践思考

作者

封惠

山东省泰安市岱庙办事处南关学校 271000

引言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数学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思想与方法,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尤其是首课教学,能够为学生开启数学学习的新视角,让学生在初次接触知识时就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内涵,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融入逐渐受到关注,对其在首课教学中实践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数学文化融入首课教学的意义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文化融入首课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形式较为单一,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数学文化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如有趣的数学历史故事、奇妙的数学谜题等,在首课中引入这些元素能够打破学生对数学的刻板印象,让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当学生了解到数学发展过程中那些伟大数学家的传奇经历或是一些数学概念背后的奇妙渊源时,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会更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种由数学文化所引发的兴趣能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不断深入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1]。

2.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将数学文化融入首课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文化中蕴含着数学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首课中借助介绍数学文化中关于推理、归纳、类比等思维方法的内容,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方式,这能启发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不仅仅局限于常规的解题思路,而是尝试从多种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数学文化中一些经典的数学模型和证明过程,也能让学生领略到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3. 增强学生文化素养

数学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首课教学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在首课中渗透数学文化学生可以了解到数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历程,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这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数学文化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等也是人类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汲取这些精神养分,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能提升综合文化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数学文化融入首课教学的实践策略

1. 数学历史故事引入课堂

数学历史故事当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化内涵以及数学家们智慧探索的历程,可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且富有乐趣,就拿青岛版. 五四制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室里的测量 - 厘米、米的认识”这个知识点来说,借助讲述古代人们测量长度的历史故事,学生可知晓测量工具以及单位的演变进程,更深入地领会厘米和米这些现代长度单位的产生背景以及实际意义,同时还可以体会到数学在人类生活发展里所有的关键作用[2]。

当教师教授“教室里的测量 - 厘米、米的认识”这一课程时,在课程首课开始阶段,可为学生讲述古代测量长度的相关故事,举例来说,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并不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最初是借助身体的一部分来对长度进行测量,像“庹”指的是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拃”则是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者小指)两端的距离。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去尝试运用“庹”和“拃”来测量教室中的一些物体长度,比如桌子的长度以及教室的宽度等,随后教师展示一些古代测量工具的图片,像是古代的尺子之类的,介绍这些工具的特点以及使用方法,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何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让学生明白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变得日益频繁,统一的长度单位可准确测量以及交流。最后引入现代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让学生认识厘米尺和米尺,凭借实际操作测量教室里的物体,比如书本的长度、窗户的高度等,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如此一来学生在了解数学历史故事的进程中,学到了测量的知识,还可以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起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2. 数学与艺术融合展现美感

数学跟艺术相互融合,于小学数学首课教学里可呈现出别样美感,给学生带去全新学习感受,还对学生深入领会数学知识有帮助,于青岛版 . 五四制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玩转图形 - 认识平面图形”此知识点教学时,把数学与艺术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发觉图形的美学价值,体会到数学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平面图形属于数学的基础内容,借助艺术形式呈现,能让学生从不同视角观察跟理解图形特征,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审美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不只是枯燥数字和公式,是一门富有美感与创造力的学科[3]。

开展“玩转图形 - 认识平面图形”首课教学,教师可先呈现一些由平面图形构成的艺术作品,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里面有诸多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组合,让学生观察这些作品,讲讲自己看到哪些图形,这些图形怎样组合形成独特艺术效果,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创作,用不同平面图形拼贴出一幅艺术作品。创作时,学生要思考图形形状、大小、位置等因素,怎样组合能让作品更美观,比如学生能用三角形和正方形拼出一座房子,用圆形和长方形拼出一辆汽车等,完成作品后,组织学生展示和交流,让学生相互欣赏与评价作品,分析作品中图形运用及美感。

3. 探索数学思维提升路径

在小学数学青岛版 . 五四制数学一年级下册“智慧广场 - 找规律”这一知识点的首次教学过程当中,探寻思维的提升途径是融入数学文化的关键之处,找规律这一内容要求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多种思维方法,借助引导学生探索其中规律,可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思维作为数学文化的核心部分,使学生在找规律的进程中持续锻炼和提升思维能力,可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在开展“智慧广场 - 找规律”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在首课之际,呈现出一些饶有趣味的数字,图形或者生活当中的规律现象,举例而言,可以展示一组数字 2 4 6 8 让学生针对这组数字的特性展开观察,思索括号里应当填入怎样的数字,引导学生从数字大小的改变。差值等层面着手分析,促使学生尝试运用自身的语言去阐述这组数字的规律,随后,教师可展示一些有关图形规律的题目,像是依照一定规律排列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让学生去探寻图形的排列规律,在学生探索规律的进程里,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尝试不同的方法。比如说,有的学生可能会依靠观察图形的颜色,形状,位置等方面来发觉规律,有的学生可能会借助计算图形的数量变化来找出规律,凭借这样的教学进程,学生在探索找规律期间,持续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理解数学文化中思维方法的意义。

4. 实际问题解决中应用数学文化

把数学文化融入到实际问题解决里,学生可更深入地理解数的概念及意义,体会数学在生活当中的广泛运用,让学生于解决实际问题进程中感受数学文化价值,培育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一门实用学科,和生活紧密相连。

在青岛版 . 五四制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丰收了 - 100 以内数的认识”的首课教学当中,教师可创设出一个丰收的情境,就像农民伯伯收获了不少水果,其中包括苹果、梨以及橘子等等,教师将图片展示出来并提出问题:农民伯伯收获了 35 个苹果,28 个梨,42 个橘子,依据这些数字,你能不能说一说水果数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促使学生去思考怎样运用所学的 100 以内数的知识来描述这些数量关系,像是比较大小、计算差值之类的。紧接着,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要是把这些水果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 5 个苹果,那么 35个苹果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呢?引导学生运用除法的知识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进程里,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古代人们计数以及分配物品的办法,让学生知晓数学文化在实际生活中的演变与发展情况。依靠这样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掌握了 100 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相关运算,还可感受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

借助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数学思维、增强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们积极探索将数学文化与知识点巧妙结合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展望未来,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并参与到数学文化融入首课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策略,深入挖掘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缪向光 . 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实践 [J]. 福建教育研究 , 2024(5):85-86.

[2] 何立娜. 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价值及实践路径[J].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