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视角下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促进机制研究
李云莲
丘北县第二小学校
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课堂常被简化为 " 字词句段 " 的机械训练,导致学生" 有知识无文化"" 有分数无情怀" 的困境。而" 五育并举" 理念的提出,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美育元素、劳动教育素材,将价值引领、审美体验与实践创造融入语言学习全过程,实现 "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劳塑人 " 的育人目标。
1. 以文载道:德育浸润铸魂,厚植家国情怀
高中语文教科书蕴含的德育素材极为丰富,《离骚》里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情感,《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表述,都传递着深刻的价值观念,《红岩》所展现的坚定信念,《乡土中国》对文化根基的探索,共同构成了学生感悟家国责任的参照。单纯依赖文本字词分析的讲授模式效果有限,教师需要建立情境让学生参与对话。执教《荷花淀》时,让学生站在水生立场思考,借助书信形式表达战乱时期青年的选择,能体会其内心冲突;围绕《沁园春·长沙》,联系作者青年阶段的实践活动,推动学生探讨个体目标如何与国家路径交汇,这种深度参与提升了文本认知,更能唤起深层情感反应。德育实践不应囿于课堂,在校园围墙之外同样重要,“红色经典诵读”“家书征集”这类项目让学生在现实场景触摸家国情怀的实质温度。清明前夕发起“给革命先烈的一封信”写作行动,促使学生从过往审视当下安宁,将宏观的爱国情绪转化为可感知的义务体认。
2. 以美启智:美育浸润心灵,培育审美感知
语文学科蕴含天然的美育特质,诗歌韵律与散文意境构成独特的美学载体。小说文本结构和戏剧张力同样提供多元审美资源。实际教学存在过度解析倾向,完整的文学体验常被语法拆解割裂,学生难以形成整体感知。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建立从直觉体验到理性认知的创造性转化路径。朗读和配乐朗诵能激活感官反应,比如学习《再别康桥》过程中,学生闭目聆听朗诵录音时,剑河泛舟的意象往往自然浮现,声音与画面的融合使 "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 获得具象化呈现。跨媒介比较则深化理解深度,分析《雷雨》时对照电影与文本差异,学生容易注意到周朴园肢体动作传递的未言之情,这种观察促使他们重新评估舞台留白的美学功能。创作实践最终完成审美内化,学习《故都的秋》后要求学生拍摄秋景或绘制秋色,书面审美由此延伸为生活感知。这种教学机制不单提升文学解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塑造认知世界的美学视角。当学生开始用新的眼光观察落叶轨迹或云层变化时,语文教育的价值已超越知识传递层面。美育实践与德育渗透的协同作用值得关注,这种协同在五育并举框架下尤其关键。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跨媒介实验显示,戏剧台词与影视表达的差异分析能有效培育批判思维。创意写作任务的设计需要考量个体生活经验的差异性。摄影作业对城市学生和乡村学生可能引发截然不同的美学反应,这种差异本身具有教学价值。文本细读与生活观察的结合最终指向精神世界的重构。
3. 以行践知:劳动实践赋能,锤炼责任担当
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体现在实践对责任意识与协作能力的塑造过程。高中语文教学可通过特定文本创设劳动载体,例如学习《种树郭橐驼传》期间,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校园内五至六类乔木灌木的生长周期。这种持续三至四周的观测要求详细记录光照强度变化对叶脉发育的影响,同时比照郭橐驼 " 顺木之天 " 的种植原则撰写比对报告。最终形成的《校园生态养护指南》往往包含出人意料的发现——某小组注意到西府海棠在每日午后两小时遮阴环境下花期延长约七日。这种基于文本的实证活动使文言文学习转化为具象认知。在《乡土中国》教学单元中,可安排学生实地探访本地传统匠作工坊。曾有学生在调研浙东某县竹编工坊时发现,六十岁以上传承人日均编织工时降至三小时以下,而年轻学徒留存率不足百分之十五。他们用影像记录老匠人手指变形关节与竹篾摩擦形成的特殊茧层,这些视觉证据促使学生在保护建议中提出 " 工具改良 " 与 " 工序分解 " 的具体方案。此类行动本质上构成文化生产劳动的具身体验。日常教学渗透则体现在班级岗位轮值制度中,如图书管理员需要建立借阅破损登记册并设计修复方案,这种持续数月的责任实践往往引发学生对公共物品维护成本的重新认知。作文教学引入家务劳动记录时,部分学生描述清理抽油烟机滤网油垢的经历——黏着物厚度与清洁剂用量间的非线性关系,成为理解劳动技术迭代的现实注脚。这些语文场景与劳动要素的结合,促使学生形成对付出与收获关系的具身化理解,其价值可能延续至职业选择阶段。
综上所述," 五育并举 " 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本质上是回归教育本真的探索。当德育浸润化解" 唯分数论 " 的焦虑,当美育体验唤醒" 工具化学习 " 的热情,当劳动实践赋予 " 纸上谈兵 " 以现实意义,语文课堂便真正成为滋养生命、塑造人格的育人场域。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通过文本解读、审美体验与实践创造的有机联动,构建起" 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协同发展的育人生态。
参考文献
[1] 叶海燕 , 王蓉 .“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读写融合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 , 2025,(19): 15-19.
[2] 郭然森 , 徐晓杰 . 基于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25,41(07): 178-180.
[3] 朱熠璠 , 张沁喆 , 侯小娟 , 金蕾 , 肖龙海 . 智能时代师生课堂互动水平分析——以高中语文《边城》两节课为例[J]. 基础教育课程,2025,(07): 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