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域下小学风俗教学的思政育人设计
梁秋凤
信宜市教育城小学 广东 茂名 525300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内容,聚焦家乡当地的风俗,引导学生从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理解家乡的风俗和民间艺术。在教学中,除了涵盖教材中所提及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全国性传统节日风俗,以及黑龙江五大连池饮水节、广西壮族三月三、西藏藏历新年等各地特有节日风俗外,还将融入信宜地区的本地风俗,让学生从地域文化视角更深入地感受风俗文化,培养爱家乡、爱传统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 政治认同:了解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以及信宜地区本地风俗的相关内容,了解信宜地区特有的节日及风俗,如信宜的年例等。
2. 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搜集和整理信宜本地风俗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激发:体会民风民俗和信宜本地风俗中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以及信宜地区本地风俗的相关内容,体会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体会民风民俗和信宜本地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资料搜集法等。
2. 准备信宜本地风俗相关的实物、资料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
五、教学过程(40 分钟)
1. 课前预习:搭建文化探究基础
为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切入,建立对地域文化与 “成长” 主题的初步认知,课前设置以下预习任务,为课堂探究储备素材
2. 地域风俗动画“活”呈现,点燃探究热情(8 分钟)
步骤 1:情境导入(2 分钟)
教师结合预习中“成长风俗”的分享基础提问:“同学们,除了满月宴、开笔礼这些伴随成长的习俗,信宜还有哪些全家参与的热闹风俗?” 邀请 2-3 名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年例、花灯节等体验(如 “我家年例时会请全村人吃饭”),引出“风俗是地域文化的镜子” 主题,导入课文中各地节日风俗的内容。
步骤 2:动画展示(4 分钟)
播放分段动画:先呈现教材中的内蒙古那达慕大会(赛马时马蹄扬起的尘土、摔跤手的彩色腰带)、广西壮族三月三(人们围坐舂五色糯米饭、对歌时的绣球飞舞);接着镜头切换到信宜地区,展示年例中“摆宗” 仪式的贡品排列、飘色表演中 “色仔”“色女” 的精致装扮,穿插鞭炮声、锣鼓声等音效。
步骤 3:互动提问(2 分钟)
教师引导:“动画里信宜年例的‘摆宗’和广西三月三的对歌,在表达祝福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看到飘色表演时,你们想知道哪些秘密?” 将学生的疑问记录在希沃白板的 “探究清单” 中,为后续环节铺垫。
3. 信宜风俗资料 “广” 搜集,提升探究能力(10 分钟)步骤 1:资料分组分享(3 分钟)
课前按 “年例组”“飘色组”“花灯节组” 分组搜集资料,课堂上每组派代表用 1 分钟介绍核心发现(如年例组展示 “游神” 路线图,飘色组讲述 “色梗” 的制作工艺)。
步骤 2:细节聚焦观察(4 分钟)
教师用希沃放大学生搜集的资料: ① 年例宴席中的 “福鹅” 摆盘(突出鹅头朝东的讲究); ② 飘色色芯的隐蔽支撑结构(放大至原尺寸3 倍); ③ 花灯节的百鸟朝凤灯架榫卯衔接处。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这些细节里藏着老一辈怎样的智慧?”
步骤 3:小组讨论(3 分钟)
各组围绕 “信宜风俗与课文中‘尊老爱幼’主题的联系” 展开讨论,如年例中 “长辈先动筷” 的礼节、花灯节 “孩童提灯绕村” 的寓意,教师巡视并记录典型观点。
4. 小组合作展示 “乐” 分享,深化文化认知(12 分钟)步骤 1:创作准备(3 分钟)
小组利用平板画布工具,选择以下一种形式呈现风俗: ① 绘画 + 文字(如用简笔画勾勒年例舞龙,标注 “龙身 9 节代表长久”); ② 情景片段(如表演年例中 “添丁户派糖” 的对话); ③ 实物解说(结合飘色模型讲解 “色台” 的平衡原理)。
步骤 2:轮值展示(6 分钟)
每组展示 2 分钟,要求包含 “风俗流程 + 独特细节 + 美好愿望” 三要素。如飘色组表演时,其他学生可举手提问:“为什么‘色仔’站在高空不会掉下来?” 展示组需结合资料解答。
步骤 3:互评补充(3 分钟)
采用 “星级评价”:学生用平板投票选出 “最具创意展示”“最详细解说”,教师补充教材关联点(如将年例 “邻里互助备宴” 与课文 “重阳节敬老” 的集体精神相联系)。
5. 思政元素 “巧” 融入,厚植家国情怀(10 分钟)步骤 1:精神内涵提炼(3 分钟)
教师播放信宜年例中 “百家宴” 视频(村民共同烹饪、分食大盆菜),提问:“全村人一起吃饭,体现了课文中哪种品德?” 引导学生提炼 “团结和睦”“守望相助” 等关键词。
步骤 2:传承思考讨论(4 分钟)
呈现飘色传承人黄爷爷的采访片段(“以前做‘色梗’要练 3 年,现在年轻人愿意学的少了”),组织辩论:“这些老风俗要不要改变?结合课文第 80 页 “风俗的演变”,引导学生认识 “保护核心精神,灵活形式” 的道理。
步骤 3:总结升华(3 分钟)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全国风俗(如春节)— 信宜特色(如飘色)— 我们的责任”,学生齐诵:“家乡风俗是珍宝,传承创新我做到!” 同时在平板上点击 “我承诺” 按钮,生成电子承诺书(如 “向奶奶学做年例糕点”)。
六、设计思路
本设计紧扣教材中 “传统节日与地方风俗” 内容,将信宜年例、飘色等地域元素作为思政育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动画情境、资料探究、多元展示等活动,衔接 “观察 — 思考 — 表达” 的认知链条。
七、导学案
(一)课前预习
搜集信宜地区的本地风俗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信宜年例、飘色、花灯节等,记录下你所了解的风俗名称、主要活动、相关传说等,可以配上图片或文字说明。
(二)课堂活动任务
1. 小组合作:结合课文和材料,整理 “节日风俗与美好祝愿” 对照表,至少填写 5 项(示例如下)。
2. 结合材料中 “那达慕大会”“三月三歌节” 等例子,用 50 字左右描述你感兴趣的一个特有节日的热闹场景,可加入动作、声音等细节。
八、课堂练习
1. 选择题:下列属于信宜地区特色风俗的是( )
A. 那达慕大会 B. 年例 C. 饮水节 D. 藏历新年
2. 简答题:请简要说说信宜年例有哪些主要活动,这些活动寄托了人们怎样的美好愿望?
3. 小组讨论:结合本节课所学,谈谈你对信宜本地风俗的认识,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传承这些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