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路径探析

作者

石君明

朔州市开发区一中 036000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道德理念与智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精神与思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初期形成阶段,将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能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影响着学生的学科素养。再加上教师与学生的日常交流,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分析数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结合数学问题引入传统文化故事

在数学问题设计环节中对传统文化故事中的事件、典故、人物等进行灵活运用,能做到寓教于乐。例如,在教学“比例”一课时,以历史故事进行引入中国古代名将诸葛亮、孙武等人曾在军事策略中运用了数学原理,教师讲解一些《孙子兵法》中的实战部署,使学生对计算比例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结合故事的方式思考传统文化中的哲理与智慧,整个教育过程教师与学生深度探究,学生的参与性明显提高,也会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探究欲望,并影响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1]。教师先介绍“比例”的基本定义“比例是两数之比相等的关系”,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比例的表达方式,如 1:2、3:4 等;然后教师挑选《孙子兵法》中的“兵力对比”部分来说明如何根据敌我兵力比例来制定战略,如孙子提到:“寡敌必胜,敌众我寡,我众敌寡时要灵活作战” 讲解这个概念时,教师设计问题:“如果敌人有 3000 人,假设自己的军队有 1000 人,根据孙子的比例思想,怎样部署兵力才能有效应对?”将这个战略应用于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得出合理的比例:1000 人的军队对 3000人的比例是 1:3。通过具体的数学计算,学生会看到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战略决策中,能让学生理解了数学知识,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图形与几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图形与几何,文化底蕴深厚。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及内涵,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太极图形中的阴阳对立统一哲学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及思考数学中的比例、角度等概念。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与减法”一课时,融入传统文化中的图形与几何元素,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了解。教师提前准备彩笔、尺子等教具,教师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图案(如八卦图),详细讲解其结构,主要包括线条、图形等,及时提出问题:“你们看到的这个图形是由哪些几何图形组成的呢?”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引出小数概念,如 0.5 可以理解为“半个”。教师借助阴阳图作为教学工具,详细讲解“小数加法与减法”的内容,举例:“假设我们现在有 0.5(半个)阴阳图的一部分,再加上 0.3 这意味着什么?”通过绘制简单的阴阳图,帮助学生形象化地了解加法过程,并继续讨论小数的减法,“如果从 0.8 中减去 0.3,那阴阳图中的两部分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通过传统文化的图形与数学运算结合,使学生直观化地感受到小数的增减关系,让学生体验到了文化与数学的融合魅力,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能充分感受到数学中的美学。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会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几何图形,如黄金比例、对称性等,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通过数学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

小学数学内容的教学不单单是对一些公式或数字进行传授,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教师对数学问题情景的设定,利于学生深度思考及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如“公正”、“合作”、“诚信”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并在任务分配、问题解决等方面突出团队中每位成员的个人优势与价值,从小就会培养学生合作共赢的意识与能力。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课时,教师提前准备几何图形卡片,包括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并融入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图,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看到这个图案中的阴阳两部分是如何平衡、对称的?其中有什么意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并对太极图中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进行详细讲解,突出传统文化中和谐、对称的重要性。教师再次提问:“如果把这幅图切成两半,每一部分的形状和大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图形测量有怎样的关系?”通过不同几何图形的展示,能帮助学生认识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并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对称美学详细讲解对称图形,在艺术、建筑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效果。通过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融入“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中,学生能充分了解数学概念,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学生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传统文化元素深度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束语

结合上述内容分析,了解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促进学生文化认同与思维的双重发展。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充分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层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思维方式得到全面培养。此外,教学模式的创新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在数学学习中理解及吸收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学生具备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文化精神,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为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郁海霞 . 小学数学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J]. 亚太教育 ,2025,(03):7-9.

[2] 李宛蓉. 浅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发展[J].甘肃教育研究 ,2024,(13):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