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刍议

作者

陈洪

滨海县明达中学 江苏省 盐城市 224500

《指导意见》明确了当前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凸显了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模式转变;从以“升学”为目标向“升学与生涯辅导相结合”目标转变;从高中教育“分层发展”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方向转变。

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我们结合校情和生情,积极探索适合我们普通高中育人的创新方式,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积极创新德育活动方式,突出立德树人时代性

1. 牢固树立立德树人宗旨。我们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组织“筑梦”、“追梦”、“圆梦”等梦想主题系列班会活动,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怀,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

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主题班会、橱窗、板报、国旗下讲话、祭扫烈士、红色之旅、中华诗词大赛、道德法庭等活动,利用三八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相关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

3. 有计划开展系列德育活动。结合实际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党团组织活动,突出主题教育、仪式教育、实践教育等活动。例如创新育人思维,开展主题论坛、与社区开展共驻共建活动,组织师生参加阳光扶贫,组织学生慰问孤寡老人、举办十八岁成人仪式、高三百日誓师大会、为高三学子壮行、参加“我爱我的祖国”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实践活动,转变育人方式,提升我们的育人水平,提高我们的育人质量。

二、加大开展“五育”活动力度,强化学生的素质培养

1. 大力加强五育培养力度。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强化实验操作,加强社团建设,建设书香校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强化体育锻炼,丰富运动项目和校园体育活动;加强美育工作,积极开展合唱、舞蹈、美术、书法、校园情景剧、器乐演奏艺术等活动,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重视劳动教育,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

2. 积极强化校园社团建设。我们开设了美术、书法、音乐、合唱、古筝、足球、田径、健身气功、航模、七彩阳光心理健康教育、蜜蜂生物科普等23 个特色社团,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素质。

3. 认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开展书法比赛、歌咏比赛、艺术节、体育节、诗词大赛、校园足球比赛、田径运动会、励志报告会、举办心理健康节、读书节、班主任节、十八岁成人仪式、为高三学子壮行等系列活动,以活动促进学生成长体验,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三、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宽综合实践渠道

1. 学校要建设稳定实践基地。密切社会和学校教育,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建设一批稳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2. 政府要积极开放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军事国防等教育基地,以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现代企业、美丽乡村、国家公园等方面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按规定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纪念馆、展览馆、运动场等公共设施。

3. 学校要主动增强育人体验。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医院、养老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开展志愿服务,走进军营、深入农村开展体验活动。

四、坚持以评价促进步原则,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1. 坚持学生以评促进原则。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学习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的培养,以评价促学生进步。

2. 完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信息确认、公示投诉、申诉复议、记录审核等监督保障与诚信责任追究制度,杜绝一切表现和成绩造假行为。要客观真实、简洁有效记录学生突出表现,对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造假的,要依规依纪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3. 素质评价对育人的作用。综合素质评价涵盖了思想品德、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考核,是今后高校选拔优质生源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改变以高考笔试定终身的唯一观念。积极调整育人思路,抓实综合评价考核的几个依据要求,组织系统的、有针对性地培养训练学生,让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健康体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等,大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育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