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及其发展

作者

许春健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南宁市530006。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交流发展的必然结果。多民族是中国最基本的民族国情,中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思想。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研究中国民族形成的思想,贡献历史学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便具有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 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的概念虽然是在近代才明确提出的,但从一个分散的民族到一个多元统一的中华民族,再到一个命运与共的民族共同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华民族在“自由”的民族共同体基础上实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实现了自我超越,成为一个“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组成部分的各民族集团,由于生产关系、经济贸易、防御外敌入侵等因素而成为一体的民族。我们已经形成了共同的历史文化,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一、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其共同体概念的提出

(一)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考察

中华民族的形成源远流长,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融合与发展史诗。

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便有众多部落繁衍生息。黄河流域的炎黄部落,在不断的碰撞与交流中走向融合,共同构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雏形,他们的传说和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早期精神的重要源头。历经夏商周三代,华夏文明在制度、文化等方面逐渐成型,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认同开始凝聚,各诸侯国在同宗同源的文化基础上,虽时有纷争,但也相互影响、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互动中,华夏民族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民族意识也不断觉醒。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统一度量衡、文字等举措,极大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统一,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大一统”观念自此深入人心。

汉朝时期,国力强盛,对外交流频繁,“汉人”的称谓逐渐固定,华夏民族以更为自信开放的姿态,与周边民族广泛交往,在吸纳融合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将自身文化传播四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魏晋南北朝时期,虽战乱频繁,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浪潮汹涌澎湃,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长期的杂居相处中,相互学习、相互渗透,胡汉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民族融合达到新的高度,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

隋唐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接纳四方民族,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团结,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强化。宋元时期,各民族在政权并立与交替中继续深度融合,少数民族政权在吸收汉文化的同时,也保留和发展了自身特色,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共同抵御外敌、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和爱国情怀愈发强烈,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

(二)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

1902 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首次提出 “中华民族” 概念,当时指华夏即汉族。1905 年其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虽仍将之作为汉族代名词,但有多元混合族群倾向。辛亥革命爆发时孙中山提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转变为 “五族共和”。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促进 “中华民族” 一词使用及现代意义发展,杨度指出中华民族是文化概念,非单一民族。此后 “中华民族共同体” 概念在学术研究、媒体宣传中从学术话语向政治话语转变,其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念的创造性发展,是各民族长期形成的利益与命运共同体,由 56 个民族组成,包含各民族共同利益诉求,服务于民族复兴愿景,是核心利益。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其特点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它在本质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民族文化观和民族心理理论,结合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特点和文化背景,创造性地提出了处理民族工作的新思想、新观念。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内涵、构成要素和发展特征。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

其一,从政治属性而言,近代时期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愈发凸显。中华民族这一“自在”实体长久存在,可在过往漫长岁月里,并未形成契合现代意义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历经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涤荡,在交流融合进程中,“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实体逐步成型。但彼时,尚缺命运休戚与共、共荣共存的“共同体意识”。直至近代,面对民族危亡与国家濒临崩溃的严峻局势,中华民族齐心协力抵御外来侵略。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概念不断被认知、认同、重构与塑造,被赋予时代新内涵,实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进而催生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二,中国人民共同体意识是基于中国人民共同体这一客观实体而形成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也是中国人民共同体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持续凝聚的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客观存在的民族实体,其反映呈现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层面,成为中华民族在精神维度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特性,彰显出中华民族强烈的归属感以及深刻的民族统一理念。

其三,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鲜明地展现为一种民族心理意识与文化意识。它具体表现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自尊心、民族归属感以及炽热的爱国情怀等。联系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条件和深厚文化底蕴,针对复杂国际形势与国家发展实际需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态度与评价,是一个理论内涵极为丰富的集合体。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特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长期发展进程中,积淀出丰富的内涵要素。它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实际国情与历史特质,同时契合中华民族未来建设需求与时代要求,呈现出独有的发展特性,具体体现如下:

首先为共同性。在悠久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团结一心,为国家统一、民族平等及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合力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大家共享地理空间、同历历史变迁,既有共同生活记忆与清晰历史脉络,又经交流融合,形成统一行动逻辑、价值认同,催生共通语言、优秀文化及民族认同感。

其次是包容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尊重差异、认可多样、倡导共生。五千年历史演进形成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通过多元融合文化模式,秉持尊重包容原则发展。同时,共同体整合自然、社会等多要素,化解矛盾,凝聚共有的思维、价值与行为准则,展现出强大的包容性。

再次为发展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萌芽走向成熟,不断壮大。历经民族融合及近代抵御侵略,共同体意识逐渐觉醒。新中国成立后,党推动构建利益一致的共同体,培育团结理念。其在长期发展中融入新元素,丰富内涵,持续创新完善,为民族发展提供助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承接过往、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必然会凝聚新的科学理念与时代特征,为强化民族心理意识、促进民族团结提供有益借鉴。

最后是时代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国际国内形势对民族问题与工作的影响。国际上,民族冲突、意识形态渗透等威胁犹存;国内要维护统一、应对分裂、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复兴离不开解决民族问题,需各民族团结应对风险,这体现了时代赋予的使命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我国正处于时代发展新的历史交汇点,国内、国际形势不容忽视,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增强各族人民的认同感、归属感,构建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心理自觉,打造各民族平等、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应对国内外民族分裂势力与破坏分子的威胁,寻求稳定的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对国外敌对势力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国已全面融入国际市场经济体系之中,在面临经济压力与挑战的同时,国外敌对势力的威胁也随着而来。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企图利用我国国内的民族分裂势力,干涉中国内政。21世纪初,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三股势力”在西藏、新疆频繁发动骚乱和暴力袭击,严重危害了地区安全与稳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资源优势,对我国进行了意识形态渗透,削弱了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些西方国家通过电影、书籍、国际学校等形式,暗中宣传西方的社会制度,鼓吹“人权”、“民主”、“宗教自由”等口号,甚至歪曲中华民族的历史事实,宣传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削弱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树立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对外来敌对势力的威胁,抵御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是中华民族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加强民族共同体的是非意识,明确反对侵蚀各族人民团结和归属感的各种错误思想和观念,自觉抵制外国敌对势力的分裂活动和破坏活动,加强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应对国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带来的危机和挑战。

(二)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秉持包容和谐理念,审慎的处理民族问题,但国内仍有企图制造民族分裂的破坏性分子。新疆、西藏由于地处边境的独特地理位置,长期受到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恐势力的侵扰,暴力袭击事件时有发生。“西藏独立”、“新疆独立”的成分一直存在。台湾地区长期受到“台独”势力的影响,不断煽动民族情绪,恶意抹黑大陆形象,甚至散布“榨菜论”等毫无根据的讽刺言论。个别“港独”分子接连发动暴力抗议活动,企图挑起事端,严重威胁香港的安全与发展。“藏独”、“疆独”、“港独”、“台独”等国内民族分裂势力严重伤害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感情,威胁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不容小觑。[4]可见,从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心理认同的角度出发,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为了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打击国内“三股势力”和“港独”、“台独”分子破坏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切实需要全面维护国家安全。因此,我们必须继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反对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稳定。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发展赋予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使命,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接连不断的战争冲突等因素,仍然深深的威胁着我国的国家安全与民族利益,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在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面临着国家主权、安全以及国家利益的威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客观上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国际局势。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维护国家稳定的局面。历史经验证明,实现民族自强与国家复兴离不开民族团结与稳定,民族制度不完善、共同体意识淡薄、缺少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必然会导致国家的分崩离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会失去必要的前提。新时期、新机遇、新挑战,“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中国发展的巨轮胜利前进。”[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打造民族和谐、国家安定的环境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又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为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因此,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是引导各民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国家的复兴贡献力量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金炳镐.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中华民族”思想初探[N].中国民族报,2017-02-17.

[2]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9.

[3] 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1):183-184.

[4]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9-28(02).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94.

作者简介:

许春健(出生年份—1999),男,汉,安徽铜陵,硕士研究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