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实践与反思
张梅丽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第一中学
一、引言:情境教学法的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基础与学科适配性
“情境教学法由教育家李吉林提出,强调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态度体验,帮助其理解教学内容并优化认知、情感与能力发展。”【1】这一方法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性高度契合——课程知识点多为抽象道德概念与法治规则,需借助生活情境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转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亦指出,学习应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通过主动探究与体验实现知识建构,这为情境教学在本学科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2】
(二)现实教学困境与突破路径
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概念式讲授”致课堂沉闷、学生参与度低和“素材堆砌”缺系统设计,难情感共鸣与知识内化两种倾向。本研究以《关爱他人》为切入点,探索借有效情境创设让学生感悟 “为何”“如何”关爱他人,实现“知”“行”转化。
二、课堂情境创设的实践过程
(一)前期准备:基于教材与学情的情境素材筛
1. 教材与学情分析
《关爱他人》是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积极奉献社会”的第一框,内容聚焦“关爱他人的意义”与“关爱他人的艺术”,教材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具备情境创设的天然基础。从学情看,八年级学生已掌握尊重、诚信等道德规则,对关爱行为有初步认知,但在 “关爱策略”的实践应用上存在困惑,亟需通过情境体验深化理解。
2. 教学目标定位
政治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美德。
道德修养:感受关爱的力量,增强关爱他人意识与情怀。
法治观念:强化他人的安全防范与自我保护意识,维护并尊重权利。
责任意识:自觉践行关爱,增强责任意识与关爱能力。
3. 情境素材的精选原则与实践
针对道德教育“知行合一”的要求,摒弃单一讲授型素材,重点选取“感悟类、体验类、探究类”素材:
(1)导入素材:电视新闻视频《辅警背残疾男子过马路》,以真实事件激发兴趣,体现学科时政性。
(2)情感共鸣素材:泰国公益广告《关爱他人》,通过故事引发情感触动,突破“为何关爱”的重点。
(3)实践探究素材:包括 “中学生扶自行车被误会”“微信水滴筹捐款”“助学金演讲争议”等图文案例,针对性解决“如何关爱” 的难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落实关爱他人行动时做到心怀善意、尽己所能、把握策略,学会关爱他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情境呈现:从悬疑设置到深度探究的渐进设计
1.“悬疑—回应”的情境导入
以《辅警背残疾男子过马路》视频为载体,设置问题链:“交警的做法体现了什么?”“为何要实施此类帮助?”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观看,通过直观观察初步感知“关爱”的含义,实现“设疑 — 解疑” 的认知启动。
2.“情感—认知”的情境深化
在“为何关爱他人”的教学环节,播放泰国公益广告后设置分层问题:“如何评价男主角的行为?”“关爱对自己、他人、社会分别有何作用?” 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质疑到情感收获),引导学生从情绪触动上升到理性思考,自主归纳关爱对他人(传递温暖)、社会(和谐润滑剂)、自己(收获幸福)的三重价值。
(三)方法融合:以教学策略突破重难点
1. 自主探究法突破重点
针对“关爱他人的意义”这一重点,利用公益广告构建故事情境,让学生不受干扰地自主感悟、自由表达,通过 “情节触动—情感共鸣—价值提炼”的路径,自然生成 “关爱是桥梁”“关爱是正能量” 等核心观点。
2. 小组合作法攻克难点
围绕“关爱他人的艺术”这一难点,设计三组情境案例:
情境一:“扶自行车被误会”,探讨“心怀善意与澄清误解”的策略情境二:“水滴筹捐款”,分析“尽己所能与爱心汇聚”的关系;
情境三:“助学金演讲争议”,思考 “帮助他人与维护自尊” 的平衡。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出 “心怀善意、尽己所能、讲究策略” 三大行动原则,并细化为 “道义支持”“保护隐私”“寻求协助” 等具体方法。
(四)现场生成:从知识内化到生活迁移
1. 即时情境拓展
在导入环节感悟“关爱”含义后,立即开展“你说我说,分享关爱”活动,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关爱实例,将生活现象与知识概念相互转化,深化认知。
2. 实践任务延伸
在掌握关爱策略后,布置“走近生活,关爱他人”任务:回顾过往关爱情境中的不足,并规划课余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帮扶同学等),通过 “反思计划—行动”的闭环,实现从课堂到生活的迁移。
三、课例研究的反思与启示
(一)有效情境创设的三大基石
1. 教师素养:情境创设的核心支撑
教师需具备 “学科知识素养”与“情境建构能力”,既能精准把握教材重难点(如将“关爱艺术”拆解为三大维度),又能通过生活化素材(如新闻、公益广告)重构教学情境,使抽象概念 “可感可触”。
2. 学生认知:情境设计的逻辑起点
情境素材与呈现方式需贴合学生经验水平。例如,选用 “水滴筹” 等学生熟悉的社会现象,避免脱离认知基础的“伪情境”,确保情境能引发真实共鸣与深度思考。
3. 情感体验:情境活化的灵魂要素
缺乏情感浸润的情境仅为 “文字与图片的堆砌”。本案例中,公益广告的情感叙事、小组讨论的情感交流、师生互动的情感共鸣,共同赋予情境 “唤醒思维、激发潜能” 的生命力。
(二)情境教学的优化方向
1. 情境层次的深度拓展
可进一步构建“个人—家庭—社会”三级情境体系,如从“关爱同学”到“家庭责任”再到“社会公益”,形成螺旋上升的认知链条。
2. 技术手段的融合创新
“借助 VR 技术还原真实助人场景,或利用互动平台开展“关爱行为模拟”,提升情境的沉浸感与参与度,适应数字化教学趋势。”【3】
3. 评价体系的多元建构
除课堂观察外,可通过“关爱行为日志”“情境反应量表”等工具,动态评估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层面的变化,为情境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关爱他人》一课的情境教学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是连接“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桥梁,其核心在于以教师素养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以情感体验为纽带,构建“体验—感悟—实践”的教学闭环。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教学,也为其他人文社科课程的情境化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范式。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情境创设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度融合,让课堂成为学生道德生长与价值建构的真实场域。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2] 王本陆。教育学基础 [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 张广君。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J]. 课程·教材·教法,2006 (1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