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风景园林施工中生态技术的融合与发展

作者

郭晓丽

130131198901130626

引言

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风景园林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其生态性愈发受到关注。传统风景园林施工侧重于景观效果,对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重视不足。而生态技术的融入,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使风景园林在发挥美学价值的同时,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风景园林施工与生态技术概述

1.1 风景园林施工的特点与要求

风景园林施工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涉及建筑、植物、水景、道路等多个领域,需要各专业协同作业。其施工周期较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如气候、季节变化等会对植物种植、景观营造产生影响。对景观效果的要求高,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需具备美学价值,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要注重生态保护,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1.2 生态技术的概念与分类

生态技术是指遵循生态学原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少污染、低消耗、高产出的技术。在风景园林施工中,生态技术可分为资源节约型技术,如雨水收集利用、太阳能利用等;生态修复技术,如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如乡土植物应用、生态廊道建设等。这些技术相互关联,共同服务于风景园林的生态建设目标。

1.3 生态技术与风景园林施工融合的必要性

传统风景园林施工存在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问题,如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过度灌溉导致水资源浪费等。融合生态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可改善受损生态系统,提高园林的生态稳定性。生态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营造多样化的生态空间,提升生物多样性,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实现风景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技术在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应用

2.1 土壤改良技术

土壤是风景园林植物生长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化土壤改良技术强调在尊重土壤自然属性的前提下,通过物理、化学与生物手段的协同作用,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对于盐碱化土壤,物理改良中常用的深耕松土结合沙质客土掺混法,能有效打破土壤板结层,增强透气性,化学改良则通过施加天然矿物改良剂调节 pH 值,避免化学污染;生物改良更注重通过种植苜蓿、沙打旺等耐盐碱先锋植物,利用根系分泌物改善土壤微环境,形成可持续的改良机制。针对贫瘠或污染土壤,有机改良技术成效显著,将园林废弃物堆肥、秸秆腐熟物等有机基质与原土混合,既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又能激活土壤微生物活性,形成良性物质循环。

2.2 植物配置技术

植物配置的生态化转型体现在从观赏性优先向生态协同性的转变。乡土植物的规模化应用是核心策略,这类植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对本地气候、土壤条件具有天然适应性,不仅能降低养护成本,更能为本地昆虫、鸟类提供栖息地,维系区域生物链完整。在群落构建上,模仿自然植被的垂直结构,构建乔木、灌木 、地被、苔藓的复层植物群落,通过不同植物的根系深浅搭配,充分利用土壤养分与空间资源,同时增强群落对极端气候的抵抗能力。功能性植物的科学配置可强化生态服务功能,如选用吸附粉尘能力强的树种改善空气质量,搭配具固氮作用的豆科植物提升土壤肥力,使植物群落成为主动调节生态环境的活的基础设施。2.3 水资源利用技术

水资源的生态化管理聚焦于构建收集、净化、循环的闭环系统。雨水花园与下沉式绿地的设计是典型代表,通过地形微改造形成自然汇水区域,利用土壤渗透、植物吸收与微生物降解的协同作用,实现雨水的自然净化与地下补水。这种技术摒弃了传统硬质铺装的快速排水模式,将雨水从负担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在灌溉环节,精准化生态技术大幅提升用水效率,滴灌与微喷灌系统可将水分直接输送至植物根系区,减少蒸发损耗,结合土壤墒情监测的智能灌溉系统,能根据植物生长阶段动态调节水量,避免过度灌溉导致的根系缺氧问题。对于景观水体,生态净化技术更显优势,通过构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水生动物的立体净化系统,利用生物链自然降解水中氮磷元素,维持水体透明度与生态平衡,替代传统化学净水剂造成的二次污染,实现景观水的自净循环。

2.4 废弃物处理技术

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是风景园林施工过程中对废弃物实行的“三化”原则,建立现场“消纳”的循环机制。园林植物的修枝整形过程中产生的枯枝、落叶及修整枝条等有机废弃物可进行粉碎腐熟制成有机覆盖物或营养基质后直接用于绿地,这样可以降低运输的能耗,达到营养物资的就地消纳。建筑废弃物生态化的处置方式则表现为“变废为宝”,对施工弃料如废弃砖石进行筛选、破碎后可用作铺装的底料或景观石,破碎后用部分砖瓦可替代部分的砂砾用于路基的填筑,现场消化的模式大幅度降低了建筑垃圾运输量。而将施工废料景观化更是一种创新性的做法,废旧的木头加工成花架和座椅,破碎后的瓦片拼接成图案,让垃圾变为承载场地记忆的元素。

三、风景园林施工中生态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3.1 存在的问题

风景园林工程中生态技术的应用受到诸多挑战。技术本身的应用资金高,比如在一些新技术比如生态材料、生态监测设备等方面的前期资本投入高,且有些技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日常保养,后期所产生的实际花费较大,使很多工程投资方望而生畏。此外,工程施工作业人员素质过低也成为阻碍工程应用效果提升的因素。一部分工程施工作业人员对生态技术的技术原理掌握过低,在进行施工过程中使用诸如土壤改良剂方面的配置和对植物群落方面的配合等存在不规范操作的现象,从而使生态技术的应用效果受到限制。

3.2 解决策略

要分层次构建标准解决系统。对于标准的制定,加强低成本工艺技改和“本土化”探索,并充分利用生态技术模块的“批量化”,从而以规模化的方式摊销成本;对于标准的更新,通过与学校合作的形式,由学校对参建者实施技术培训,在施工建造环节组建技术指导小组,就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点进行“在线”指导;关于标准,可以由行业协会组织生态专业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一套涵盖设计、建造、验收的整个生态技术流程和工艺标准,应制定清晰且通用的标准和适用区域,并判断相应生态效果,以及让其经过第三方组织评估后对其效果进行公正的评价,以此推动施工向“实质”生态转变。

结语

随着风景园林施工生态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必将是未来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虽然短期内因造价问题、实施力度及行业标准体系等方面的问题,使技术应用进程有所延误,但其短板正随着本土化的探索、人才和技术的培养、标准的制定和细则的出台逐步实现,同时,在生态化技术逐步成熟和人们环保理念逐步提高的过程中,生态化技术也从一种辅助方式上升为支撑性技术,引导风景园林从景观艺术走向生态景观的建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生存,发挥长期引导城市生态功能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江纪长 . 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的有效提高策略分析 [J]. 农村实用技术 ,2021,(06):114-115.

[2] 王 小 军 . 现 代 风 景 园 林 立 体 绿 化 施 工 技 术 及 应 用 [J]. 现 代 园艺 ,2023,46(22):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