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问题驱动促学生深度学习《乙醇与乙酸》的策略探究

作者

董彬

安徽省淮南第一中学

《乙醇与乙酸》是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等多个方面。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这一内容,成为当前化学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问题驱动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深度学习。

一、生活情境问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将化学概念与学生日常经验相连接,能有效唤起探究动机。在《乙醇与乙酸》的教学起始环节,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创设疑问情境是可行途径。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展示一瓶红酒与一瓶食醋。“ 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红酒和食醋,大家知道红酒中主要含有的物质是什么吗?食醋的主要成分又是什么呢?” 这类设问能立即聚焦学生视线,促使他们开始思索。随后教师可继续引导:“ 红酒内含的酒精,化学上称为乙醇,它具有怎样的特性?实际有哪些应用?食醋里的乙酸,又表现为何种独特性质与功能?为什么红酒和食醋不能随意混合饮用呢?” 这一连串源于真实场景的疑问,自然地将学生的关注点导向《乙醇与乙酸》的核心内容。提升情境问题的吸引力与启发性同样关键。教师可穿插相关趣闻或实用常识。比方说,古人早已懂得利用酒处理创口,这源于乙醇具备的消毒能力;食醋不止用于调味,还能清除器具上的水垢,原因在于乙酸可与水垢里的碳酸钙等成分相互作用。此类实例让学生直观体会到化学知识的普遍存在。教师更应鼓励学生深究现象背后的科学本质。可以这样问:“ 乙醇发挥杀菌作用的机理究竟如何?乙酸去除水垢时,具体与碳酸钙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 通过这类追问,推动学生主动分析乙醇与乙酸的内在属性,为后续知识深化做好铺垫。整个导入过程,旨在借助生活实物与现象,搭建通向抽象化学概念的认知桥梁,同时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问题的设计与呈现,需紧扣学生既有经验,激发其内在求知欲,为课堂学习奠定兴趣基础。

二、核心问题引导深度探究,培养科学思维

在学科教学中,核心问题扮演着驱动角色,它促使学生围绕关键知识展开深度探索,这对发展科学思维至关重要。《乙醇与乙酸》单元的教学实践里,教师构建一系列核心问题非常必要。比如抛出“ 乙醇和乙酸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些结构特点如何决定它们的性质?” 这一问题,能有效指引学习路径。回应此问题,需要学生调取原子结构、化学键的已有认识,具体把握乙醇和乙酸分子的构成细节。进一步,分析分子内部不同原子或原子团之间的作用力成为重点,这些作用力显著左右着化学性质的呈现。教师可以追问:“ 乙醇分子中的羟基对乙醇的性质有什么影响?乙酸分子中的羧基又具有哪些独特的性质?” ,这直接将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联系置于探究中心。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同样是科学思维培养不可分割的部分。教师应促使学生构想实验方案验证特定性质,像证明乙醇能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或者乙酸能与碳酸钠反应释放二氧化碳。构想过程涉及实验原理的思考、所需试剂仪器的选择、步骤的设计、现象观察记录的规划。这类活动带来双重效果:深化对乙醇和乙酸性质的理解,同时提升实验构思能力。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环节不容忽视,学生需要审视数据与理论预期的吻合度,发现差异则需深究潜在原因。分析讨论本身构成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重要场景。

三、合作探究问题促进互动,提升综合能力

合作探究问题在推动学生间互动交流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能力。在《乙醇与乙酸》课程中,教师设计合作探究活动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例如提出具体问题,如“ 乙醇和乙酸在工业生产中有哪些重要的应用?它们的生产工艺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后收集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小组讨论阶段,成员分享各自获取的信息,共同探讨乙醇与乙酸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及其生产工艺细节。此类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乙醇和乙酸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用途,还锻炼了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技能,从而提升信息素养和团队合作水平。教师在此过程中需引导有效沟通,要求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向全班汇报结果。代表发言时,其他小组同学可提出问题或表达不同见解,引发交流讨论。这种互动使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拓宽思维视野。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反思评价小组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思考合作探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通过反思评价,学生逐步增强合作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整个过程强调实践性,学生在互动中深化理解,教师则扮演引导角色,确保讨论聚焦核心议题。这种方法不仅强化知识应用,还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最终,合作探究构建了动态学习环境,学生通过集体努力掌握复杂概念,同时提升自主性。教学实践显示,这种策略能有效整合资源,推动能力内化,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反思环节让学生识别问题,如讨论效率或信息整合的短板,并探索优化路径。这种循环促进持续进步,教师观察进展后调整指导策略。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秀莉, 侯红霞, 陈彬, 冯甜甜, 周大刚. 计算化学在酯化反应机理教学中的应用——乙酸与乙醇反应[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5, 46 (09):116-119.

[2]廖伟梁, 王怀文. 基于“ 结构、性质、应用” 的大概念教学——以“ 乙醇和乙酸” 为例[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24, (35): 22-27.

[3]王瑞驰, 崔华莉, 陈霄霄, 强玉芳. 教材的编排分析及教学启示——以“ 乙醇与乙酸” 为例[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24, (18): 24-25.

本文系:淮南市教育科研课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乙醇与乙酸》单元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JK202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