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创面敷料对非慢性创面护理的临床效果研究
刘雯茜 艾永琴 魏丹凤
1寻乌县人民医院皮肤科 江西省赣州市 342200 2南昌佳美美容医院 医务科 江西丰城 330001 3江西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南昌海关口岸门诊部)接种室 江西南昌 330006
非慢性创面主要是因轻度损伤引起的刀伤、擦伤、挫伤等,多为小创面,其损伤面积小,损伤深度相对较浅,有剧烈疼痛感,通过治疗能够在 1 周之内有效愈合,但是存在轻度瘢痕,且有感染与并发症风险[1]。因此,采取有效治疗方案并加强护理干预对缓解疼痛,加快创面愈合,消除瘢痕尤为重要。既往临床多采用换药、紫外线照射等干预,虽可达到一定干预效果,但很难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非慢性创面护理理念逐年改变,新型敷料逐步替代传统干预方法[2]。目前,在非慢性创面护理中,皮肤创面敷料是其关键要素,因敷料种类繁多,油布型创面敷料在护理中凸显其优势[3]。然而,在非慢性创面疾病护理应用中是否有助于创面愈合,减轻疼痛有待深入分析。本文以本院 60 例非慢性创面患者为例,探究皮肤创面敷料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 60 例非慢性创面患者(2023.01~2025.01)深入分析,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组 30 例,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 17、13 例;平均年龄(30~60)(45.33?4.2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4)(2.53?0.28)h;创面部位:四肢、躯干、头部(11、10、9 例)。观察组男女例数分别为 18、12 例;平均年龄(32~58)(45.27?4.1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3)(2.32?0.30)h;创面部位:四肢、躯干、头部(12、8、10 例)。各组患者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非慢性创面;②患者配合度较高;③创面边界清晰,可准确测量面积;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②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 ③ 创面处于愈合晚期患者; ④ 使用影响创面愈合药物患者; ⑤ 患有严重基础性疾病患者;⑥坏死组织占比 ≥10% ,需多次清创。
1.3 方法
对本文纳入患者做好统计,与之交流并制定饮食方案,去除局部压迫;对创面及周围皮肤做好全面的消毒(碘伏)工作,对创面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洁,双氧水消毒隧道。对照组采用传统换药干预,1 次/d;使用纱布与凡士林油纱对创面有效包扎,定时更换药物,1 次/d。密切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若出现黑痂,应做好保护措施,定期观察。
观察组采用油布型皮肤创面敷料( Γℜ :潍坊励精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鲁械注准
20222140625),该敷料由生物玻璃(SiO2、P2O5、CaO、Na2O)、白凡士林、液体石蜡、医用脱脂纱布加隔离膜组成。使用前对创面全面清洁,佩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对创面进行冲洗,清除创面坏死组织;使用无菌棉签从创面中心向外移动消毒,禁止多次、反复擦拭,待擦拭部位干燥后将铝箔袋撕开,揭开隔离膜单片粘贴于创面。详细记录创面渗液量、面积、颜色、异物/异味、结痂等情况。若创面闭合,未出现渗液,颜色正常,停止使用该敷料,涂抹医用硅酮凝胶,2 次/d;若创面面积减小,需继续更换敷料(1 周更换一次)。嘱咐患者穿戴软质、宽松衣物,避免对创面及周围皮肤长时间暴晒,若创面部位在四肢,需禁止过度用力,避免创面开裂。若在患者创面未出现闭合且出现疼痛、红肿、渗液,需及时上报医师处理。
1.4 观察指标
(1)创面恢复:对比两组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坏死组织脱净时间、创面缩小率、结痂、疤痕情况。
(2)疼痛程度:于干预前、干预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分为无痛、(轻度、中度、重度)疼痛,分值分别为 0 分、(1-3、4-6、7-10),随分值升高,疼痛程度加重。
(3)生活质量:于干预前后采用 EORTC 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估,包含躯体、认知、情绪、角色、社会功能几个维度,共 30 个条目,各维度分值为 $0 \mathrm { - } 1 0 0 \stackrel { } { \mathscr { D } }$ ,分值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n(%) ]表示,采用?2 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创面恢复情况分析
两组干预后创面恢复情况对比有差异( (P<0.05) ),见表 1。
表 1 创面恢复情况分析( )

2.2 VAS 评分分析
两组干预后 VAS 评分对比有差异 .P<0.05 ),见表 2。
表 2 VAS 评分分析( ,分)

2.3 QLQ-C30 评分分析两组干预后 QLQ-C30 评分对比有差异( ⋅P<0.05) ,见表 3。
表 3 QLQ-C30 评分分析(
,分)

续表 3

3 讨论
非慢性创面主要为急性创面,与慢性创面相比愈合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在短时间内想要达到预期愈合效果,需采取有效的规范护理,能够避免从短期可愈转为风险型创面,对全身组织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4-5]。近年来,临床对非慢性创面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依据具体病情优化治疗方案,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加快创面恢复至关重要。
本研究发现,两组创面恢复情况对比,观察组肉芽组织生长、坏死组织脱净所用时间更短,创面缩小率更低( P<0.05 ),主要是因油布型皮肤创面敷料具有独特的材质特性,含有生物玻璃、凡士林、液体石蜡等成分,生物玻璃是一种无机矿物质粉体材料,成分组成为磷硅酸钙(SiO2、 P2O5 、CaO、Na2O),具有微观多孔结构,生物玻璃特有的化学组成,特别是其钙、磷等离子沉积生成一支架状羟基磷灰石层,羟基磷灰石层作为生物相容性屏障,可有效阻隔外界细菌、粉尘等异物侵入创面,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减少结痂、摩擦、牵拉等机械刺激对新生组织的损伤,避免因反复损伤诱发的过度修复反应。由于生物玻璃的化学成分类似于人体内自然存在的无机元素,能较好地调节创面细胞的功能和创面愈合环境,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保证了临床使用的可行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促创面愈合的生物材料。本研究发现,皮肤创面敷料用于非慢性创面,可构建物理屏障,阻断细菌侵入,降低感染风险,能够维持创面良好愈合微环境,对创面组织愈合起到保护作用[6],激活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迁移,缩短创面恢复时间 。本文研究显示,两组患者 VAS 评分对比均有所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 (P
),主要是因油布型皮肤创面敷料可与创面及周围皮肤紧密贴合,形成无缝隙保护膜,避免外界物体与神经末梢接触,有助于减轻疼痛。该材质具有润滑性,换药期间无需牵拉,可保护创面新生组织与神经末梢,以此减轻急性疼痛[8-9],同时能有效减少非慢性创面结痂、疤痕情况的发生。本文通过分析 QLQ-C30 评分发现,观察组更高( P<0.05; ),主要是因油布型皮肤创面敷料能够通过隔绝外界刺激,维持创面湿润微环境,减轻炎症性疼痛,促进创面恢复,进而提高生活质量[10]。
本文在应用皮肤创面敷料时的注意事项: ∵ 本文所用敷料可用于成人,且严格遵照使用时间;哺乳期、妊娠期女性、儿童使用需遵医嘱;若在使用期间出现皮肤红肿、烧灼感、疼痛等需及时停用,并清洗创面上报医师处理。干预前,需对创面与患者适配性严格评估,若患者为浅表、干燥或少量渗液适用于本敷料,同时创面若出现明显感染,禁止直接使用,需进行清创、抗感染处理后遵嘱使用。若患者有凡士林、胶布接触性皮炎,禁止使用该敷料,需更换为无致敏成分的敷料。在干预期间,需对创面进行预处理,确保创面清洁、平整;使用时,避免反复粘贴导致对新生上皮产生撕扯,若贴合出现偏移或产生气泡,需从边缘轻柔揭开,期间禁止暴露撕扯。
综上所述,在对非慢性创面护理期间,采用皮肤创面敷料,可加快创面恢复,减轻创面痛感,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傅聪颖,黎宁,李茂君,等.非药物干预治疗患者慢性创面疼痛效果的系统评价与贝叶斯网状荟萃分析[J].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2025,41(5):491-500.
[2]于芳宁,何秀娟,徐旭英.淋巴管新生在慢性创面中的研究进展[J].海南医科大学学报,2025,31(8):628-633,640.
[3]徐燕慧,李翔,谢金盛,等.医用创面敷料质量评价研究策略[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25,49(4):453-459.
[4]何博,余蓉,郑勇,等.智能皮肤创面图像处理技术在城乡结合部社区远程老年慢性创面诊疗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23,39(20):3454-3458,3462.
[5]沈括,胡大海.治疗急慢性创面感染面临的挑战和创新:从基础科学到临床实践[J].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2023,39(3):255.
[6]沈鑫,孙左义,张瑞,等.重组人金属硫蛋白Ⅲ联合创面敷料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J].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2024,40(5):425-432.
[7]韩正哲,李晓林.水凝胶皮肤创面敷料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23,44(4):232-236.
[8]吕廷斌,谌智灵,肖年波,等.自制可调式皮肤牵张装置联合藻酸盐敷料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23,12(2)
100-104.
[9]章歆.可吸收性敷料联合负压封闭引流在急性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杂志,2025,4(1):201-203.
[10]李沐阳,杨颖.多功能水凝胶敷料在皮肤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2024,33(24):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