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中的风貌保护与功能再生协同设计实践
龙江
身份证号:110101197212123037
一、引言
建筑类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承载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文化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这些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变得势在必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陷入“ 保护与开发” 的矛盾困境。如何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实现街区的功能再生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协同设计” 理念作为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破解这一矛盾。深入探索协同设计的路径和方法,对于平衡历史传承与现代化发展、提升历史街区的综合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风貌保护与功能再生的协同逻辑与核心原则
(一)协同逻辑分析
风貌保护与功能再生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两个方面。风貌保护为功能再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载体和文化基底,而功能再生则为风貌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可持续的保障。二者的协同作用主要体现在“ 空间、功能、文化” 三个维度的耦合关系上。在空间维度上,通过整合现代功能,优化空间布局,使历史街区焕发新的生机;在功能维度上,根据街区特点和市场需求,适配适宜的业态,提升街区的使用价值;在文化维度上,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保持街区的文化特色和独特魅力。
(二)协同设计核心原则
原真性保护原则:在协同设计中,应优先保护历史街区的核心风貌要素,严格遵循“ 最小干预” 原则,尽量保留历史建筑和街巷的原有结构与风貌,确保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功能适配原则:根据历史街区的具体条件和实际需求,科学植入与之匹配的现代功能。选择轻量级、体验型功能,避免对历史风貌造成过大影响,实现功能与风貌的和谐协调。
文化传承原则:将文化传承贯穿于协同设计的全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激活历史文化资源,增强街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实现历史文化的有效传承。
弹性适应原则:在设计中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和接口,为未来可能的功能调整和维护提供便利,增强街区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风貌保护与功能再生的协同设计路径
(一)空间重构:以历史格局整合功能布局
街巷肌理保护与功能引导:尊重保护历史街巷肌理结构,划分引导功能。主街为公共活动中心,承担商业、文化、休闲等公共功能;次巷与弄堂注重私密性,设为居民生活服务区,满足日常需求。
开放空间整合与活力激活:将开放空间作为城市活力节点,保留历史建筑和景观元素,融入现代设施功能,打造有历史文化底蕴又具现代气息的公共空间,促进社区交流互动,形成活力社区网络。
交通系统优化与风貌协调:交通规划优先完善步行系统,减少车行交通影响,交通设施设计建设与社区历史风貌协调,兼顾现代交通需求与历史文化特色。
(二)建筑更新:以风貌延续实现功能转型
历史建筑分类更新策略:按历史建筑价值和结构状况,采取差异化更新策略。文物建筑以保护为主,保持原貌和历史信息;风貌建筑保持外部风貌,改造内部;普通建筑根据实际整治或重建,提升使用功能和环境品质。
内部空间适应性改造:优化改造历史建筑内部空间,增加现代设施,提升使用效率和舒适度,同时保护结构和特色元素,保留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
建筑细节传承与创新:建筑更新中传承传统工艺和特色元素,进行创新设计,融合新旧元素,形成独特风格,让历史建筑焕发生机,丰富城市
文化内涵和景观多样性。
(三)场景营造:以文化体验为核心促进风貌与功能融合文化场景植入:依托文化资源打造主题体验场景。
商业场景优化:培育特色商业场景,避免连锁商业,复兴传统商业形态。
生活场景延续:尊重生活氛围,改善居住条件,鼓励原住民参与,传承习俗。
四、协同设计实践中的关键把控要点
(一)前期调研与规划阶段
全面摸底评估:开展历史资源普查,对街区内的历史建筑、街巷空间、文化资源进行详细登记与价值评估,划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明确不同区域的保护与开发要求。
多方参与协商:建立政府、设计单位、原住民、商户等多方参与的协商机制,通过座谈会、公众问卷等方式,充分征求各方对风貌保护与功能配置的意见,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实际需求。
(二)设计与施工阶段
精细化设计管控:制定详细的风貌保护导则与功能设计细则,明确建筑改造、材料选用、设施配置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对于重点历史建筑,单独编制改造设计方案,组织专家论证;对于街巷界面,统一控制建筑高度、色彩、材质等要素。
施工过程风貌管控:施工中加强对历史风貌要素的保护,避免施工活动对历史建筑、街巷环境造成破坏。采用可逆性施工工艺,对于临时搭建的设施,确保施工后能够恢复原貌;优先选用本地传统工匠与工艺,保障历史建筑修缮的质量与原真性。
(三)运营与维护阶段
动态监测与调整:建立历史街区风貌与功能的动态监测机制,定期评估风貌保护状况与功能运营效果。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业态布局、设施配置与管理策略,确保风貌与功能的持续协同。
多元主体协同运营:构建 “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 的运营模式,政府负责风貌保护监管与公共服务保障;市场主体负责商业运营与设施维护;社区居民参与街区管理与文化传承,形成多方协同的运营合力。
五、结论
建筑类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是一项兼具文化性与实践性的系统工程,风貌保护与功能再生的协同设计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通过遵循原真性保护、功能适配、文化传承、弹性适应的原则,从空间重构、建筑更新、场景营造三个维度推进协同设计,并在全流程强化关键节点把控,可有效平衡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功能需求。实践证明,协同设计不仅能延续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与文化脉络,还能通过功能升级激活街区活力,提升其社会、经济与文化价值。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协同设计的技术标准与政策保障,结合数字化技术(如 BIM、数字孪生)提升设计的精准性与前瞻性,推动历史街区在城市更新中持续发挥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段晓芳,朱相宇,李淑蕊. 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历史街区建筑更新改造策略探究[J].城市建筑,2025,22(16):18-20.DOI:10.19892/j.cnki.csjz.2025.16.05.
[2]薛雯月. 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成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以郑州国棉三厂为例[J].居舍,2025,(05):107-110+117.
[3]黄也桐,庄惟敏. 历史街区建筑更新改造使用后评估——以北京什刹海银锭桥胡同 7 号院为例[J].新建筑,2021,(02):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