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核心素养下传统节日在语文教学的传承与渗透

作者

陈敏

保定市曲阳县晓林镇晓林小学 河北省保定市 073100

引言: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追求、道德规范与生活智慧。春节的团圆守岁、清明的追思祭祖、端午的家国情怀、中秋的思乡念亲,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从诗词歌赋、神话传说到民俗礼仪、饮食文化,构成了立体的文化教育资源库。

.核心素养视域下传统节日语文教学的现状与问

1.1 教学定位浅表化,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多数教师对传统节日的教学定位停留在 “知识介绍” 层面,仅关注节日的时间、习俗等表层信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例如,教学《清明》时,仅讲解 “扫墓、踏青” 等习俗,却忽视了清明节 “慎终追远、感恩思源” 的精神内核;教学端午相关内容时,侧重 “吃粽子、赛龙舟” 的民俗介绍,对屈原的爱国情怀与节日所承载的家国观念阐释不足。这种浅表化的教学无法实现 “文化传承与理解” 的素养目标,导致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流于形式。

1.2 教学形式单一化,素养培育维度缺失

当前传统节日语文教学多以 “课堂讲授 + 文本分析” 为主,形式单一且缺乏互动性。教师往往围绕教材中的节日诗词展开讲解,忽视了语言实践、思维训练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例如,在中秋主题教学中,仅让学生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却未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情境感悟等活动,导致 “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 等素养维度得不到有效培育。此外,教学与生活脱节,缺乏对现实生活中节日文化的关注与引导,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核心素养下传统节日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渗透策略

2.1 分层解读文本,渗透多维素养

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对教材中的节日文本进行分层解读。小学阶段侧重语言积累与形象思维培养,通过《元日》《清明》等浅显诗词,引导学生认识节日习俗,积累节日相关的词汇、诗句;中学阶段侧重文化内涵与逻辑思维挖掘,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在讲解诗词语言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 “月” 的文化意象,探讨 “亲情与人生” 的哲学思考,培养审美鉴赏与文化理解能力。同时,结合文本拓展相关文化知识,如讲解《端午日》时,补充屈原的生平事迹、楚辞的文学价值,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家国情怀。

2.2 整合跨学科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传统节日文化涉及历史、地理、艺术等多个领域,应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资源构建综合性课程。例如,春节主题教学可结合历史学科讲解 “年” 的起源,结合美术学科开展 “年画创作”,结合音乐学科学唱《恭喜恭喜》等节日歌曲;清明主题教学可结合地理学科了解 “踏青” 的自然背景,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探讨 “感恩” 的内涵。通过跨学科整合,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传统节日,提升综合素养。

2.3 开展情境化教学,增强情感体验

创设真实的节日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节日文化。例如,中秋前夕举办 “中秋诗会”,布置教室营造赏月氛围,学生身着传统服饰,朗诵中秋诗词,分享思乡故事;春节期间开展 “年味寻访” 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收集春联、福字,采访长辈了解过年习俗,撰写 “年味日记”。情境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化对节日文化的理解,同时提升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

2.4 组织实践性活动,提升综合能力

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 “做中学”“用中学”。低年级可开展 “节日手工作坊”,制作端午香囊、中秋灯笼;中高年级可组织 “节日文化探究” 项目式学习,围绕 “端午习俗的地域差异”“传统节日的现代传承” 等主题,开展调查、访谈、报告撰写等活动;高中阶段可举办 “传统节日与当代文化” 辩论赛,探讨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发展,培养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实践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还能促进思维发展与创造能力的提升。

2.5 融入生活化教学,链接现实生活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传统节日文化,实现教学与生活的融合。例如,针对“洋节热” 现象,组织 “传统节日与外来节日” 对比讨论,让学生认识传统节日的独特价值;关注传统节日的现代化发展,如 “云端祭祖”“电子春联” 等新形式,引导学生思考 “传统与创新” 的关系,撰写评论文章。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时代活力,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

2.6 丰富评价内容,涵盖多维素养

评价内容应涵盖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素养与文化理解等多个维度。语言能力可通过诗词创作、作文、演讲等作品进行评价;思维品质可从探究报告、辩论表现中分析;审美素养可通过手工作品、艺术创作等展现;文化理解可结合学生对节日内涵的阐释、传承行为的实践进行评价。例如,在端午主题教学评价中,不仅考查学生对端午诗词的掌握情况,还关注其制作香囊的审美水平、对屈原精神的理解程度以及参与龙舟赛等民俗活动的积极性。

2.7 提升教师素养,强化教学保障

学校应定期组织传统节日文化专题培训,邀请文化专家讲解节日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与民俗礼仪;组织教师开展文化研学活动,走进端午故里、中秋文化圣地等,实地感受节日文化氛围;鼓励教师自主学习,阅读《中国传统节日》《节日与文化》等书籍,丰富文化知识储备,为教学提供坚实基础。

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传统节日教学专题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共同设计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节日主题教学设计”;开展公开课、示范课展示,分享优秀教学案例;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与研究,探索传统节日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有效路径。通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3.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传统节日作为文化传承的活载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 阔的 的渗透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教学浅表化、形式单一化等问题。通过深 新教学形式实现素养落地、完善评价体系引导教学方向、提升教师素养强化 略 能够推动 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文化魅力、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审美素养,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目标,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与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侯玉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4,(28):39-40.

[2]王红霞.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J].甘肃教育,2024,(18):85-88+93.

[3]刘霞.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7):85-87.

[4]尚宏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5,(Z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