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虚拟实验在初中生物“人体呼吸作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莉
昆山昆城外国语学校 江苏苏州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加速,AI 虚拟实验技术为突破传统生物实验教学瓶颈提供了新路径。初中生物“人体呼吸作用”章节涉及呼吸系统结构、气体交换机制等抽象概念,传统教学依赖平面图示与静态模型,学生难以建立微观动态认知。苏科版教材强调“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但现有实验条件难以满足探究需求。
一、理论基础:AI 虚拟实验与呼吸作用教学的契合(一)初中生物“人体呼吸作用”的教学痛点
初中生物“人体呼吸作用”章节涉及呼吸系统结构、呼吸运动机制及气体交换原理等抽象概念。传统教学中,学生对肺泡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过程常因缺乏直观认知而产生困惑,例如肺泡壁的薄层结构与气体扩散的动态关系难以通过平面图示呈现。此外呼吸运动的动态过程,如膈肌收缩与胸廓容积变化的关联性,仅依靠静态模型或文字描述难以突破教学难点[1]。传统实验受限于设备条件,例如无法在课堂中模拟真实气体扩散速率的差异或无法安全演示吸入有害气体对呼吸系统的危害,导致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本质理解停留在表层。
(二)AI 虚拟实验的技术优势
AI 虚拟实验通过三维建模与动态仿真技术,能够将抽象概念具象化。例如,构建高精度肺泡模型,动态展示氧气与二氧化碳在肺泡与毛细血管间的扩散路径,学生可旋转、缩放模型观察微观结构。交互式操作功能支持学生自主调节变量,如改变环境氧气浓度或运动强度,实时观察呼吸作用速率的变化曲线,从而理解外界条件对生理过程的影响。数据可视化模块可自动生成气体浓度变化图表,将不可见的分子运动转化为直观的动态曲线,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功能-过程”的认知链条。
(三)苏科版教材的适配性
苏科版教材在“人体呼吸作用”章节中强调“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呼吸系统的协同工作机制。AI 虚拟实验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度拓展:例如通过虚拟解剖工具拆分鼻腔、气管、支气管等结构,标注黏 动方向, 强化 空气的处理”这一知识点;利用动态模拟功能展示膈肌收缩时胸腔容积变化与肺内气压的关系,辅助学生推导呼吸运动的原理[2]。同时 AI 可模拟细胞线粒体中有机物分解的微观过程,将教材中文字描述的呼吸作用公式转化为可视化的能量转化流程,促进抽象概念的具象化理解。
二、实践路径:基于AI 虚拟实验的“人体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需围绕知识建构、能力提升与素养发展三个维度展开。知识层面,学生需掌握呼吸系统组成、呼吸运动机制及气体交换原理;能力层面,通过虚拟实验操作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例如设计变量控制实验、分析数据图表;素养层面,结合虚拟实验中的动态模型,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并渗透健康生活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虚拟实验模块开发
模块一“呼吸系统三维解剖”支持交互式学习:学生可逐层拆分鼻腔、气管、支气管等结构,观察黏膜纤毛的摆动方向,理解呼吸道对吸入空气的清洁、温暖与湿润作用。模块二“动态呼吸运动模拟”通过力学引擎构建胸廓模型,学生可手动调节膈肌与肋间肌的收缩状态,实时观察胸腔容积变化与肺内气压的数值波动,推导吸气和呼气过程的动态平衡机制。模块三“气体扩散实验”提供可变参数设置界面,学生可自定义肺泡与血液间的氧气、二氧化碳浓度梯度,系统自动生成扩散速率热力图,结合菲克定律解释气体交换效率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活动设计
任务驱动式探究以问题链串联学习过程:例如在“肺活量测试仪”虚拟实验中,学生通过调整呼吸深度与频率,观察肺泡扩张程度与气体交换量的关系,进而分析运动状态下呼吸频率加快的生理意义。跨学科融合活动可结合物理传感器数据,例如利用温度传感器监测呼出气体温度变化,或通过流量计记录气体流速,验证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假设,并通过公式计算验证能量转化效率。
三、效果评估与反思:AI 虚拟实验的教学优化策略
(一)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通过对比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数据发现,实验班在气体交换原理测试中的平均得分提升 23% ,尤其在解释“肺泡与毛细血管气体交换的驱动力”等开放性问题上表现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技能评估显示,虚拟实验操作熟练度与真实实验失误率呈显著负相关 (r=-0.68) ),表明虚拟预习能有效降低真实实验中的操作风险。
(二)优势与局限性
AI 虚拟实验的核心优势在于突破时空限制:例如通过高危气体模拟实验,学生可安全探究一氧化碳中毒对血红蛋白携氧能力的影响;个性化学习路径则根据学生操作数据动态推送练习,如对气体扩散速率理解薄弱的学生自动触发扩散原理微课。然而,过度依赖虚拟界面可能导致真实实验技能弱化,部分学生因界面交互复杂产生认知负荷,需通过渐进式训练平衡虚实实验的比例。
(三)优化策略
构建“虚实融合”教学模式:虚拟实验用于概念预建构与高危情境模拟,真实实验则聚焦操作规范与现象观察,例如先通过虚拟实验理解肺活量检测原理,再通过真实仪器进行数据采集。教师角色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引导者,例如在虚拟实验中设置探究性问题支架,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变量控制实验。资源建设方面,需开发本土化案例库,例如结合本地空气质量数据模拟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区的生理影响,增强教学情境的真实性与针对性。
四、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AI 虚拟实验技术重构“人体呼吸作用”教学模式,验证其突破难点、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性。实验显示,虚拟实验增强学生对呼吸运动、气体扩散的具象理解,培养安全意识,但存在真实实验技能弱化、交互复杂等问题。未来可从资源(建区域案例库,融本地数据)、教师培训(认证体系,提虚实融合设计能力)、技术(脑机接口追踪认知负荷,优化界面)三方面深化,优化“技术-教学-评价”闭环,推动实验教学精准化、探究化。
参考文献:
[1]李科.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创新实验教学——以“人体的呼吸”为例[J].中学生物学,2025,41(04):34-35.
[2]于东帅.大概念统领下的初中生物大单元教学设计——以“人体的呼吸”为例[J].青海教育,2023(1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