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技术在项目进度与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黄晶尧
马鞍山钢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建造技术应运而生。在建筑项目中,进度与质量控制是关键环节。传统的控制方法存在效率低、精准度差等问题。智能建造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为项目进度与质量控制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值得深入研究与应用。
1.智能建造技术概述
1.1 智能建造技术的定义
智能建造技术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程建造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型建造模式,以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为核心特征,通过整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实现工程项目从设计、施工到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它并非单一技术的应用,而是涵盖技术、管理、流程的综合体系,核心目标是通过数据驱动优化建造过程,减少人工干预,提升项目管理的精准度与效率,同时降低资源消耗与安全风险,推动传统建筑业向工业化、智能化转型,为工程项目提供更高效、更优质、更可持续的建造解决方案。
1.2 智能建造技术的主要类型
智能建造技术主要可分为核心支撑技术、施工过程智能技术与管理优化技术三大类。核心支撑技术包括BIM技术、物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BIM技术提供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三维数字化模型,为各环节协同奠定基础;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RFID等设备采集施工现场实时数据,实现人、机、料、法、环的全面感知;大数据技术则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分析与挖掘,提取有价值的管理信息。施工过程智能技术涵盖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技术,如混凝土浇筑机器人、钢筋绑扎机器人、无人机巡检等,可替代人工完成高重复、高风险作业;管理优化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技术与协同管理平台,人工智能技术用于计划优化、风险预测等决策支持,协同管理平台则实现各参与方的信息共享与高效协作,各类技术相互配合,共同构成智能建造的技术体系。
2.智能建造技术在项目进度控制中的应用
2.1 施工计划的智能优化
智能建造技术通过数据驱动与算法模型,实现施工计划从“经验编制”向“智能优化”的转变。依托BIM技术构建的三维模型,可自动提取工程量数据,并结合历史同类项目的进度数据、施工工艺参数,生成初步施工计划;再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计划进行优化,综合考虑施工逻辑、资源约束、天气影响等因素,调整工序先后顺序与持续时间,例如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算法可自动优化“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的工序衔接时间,避免工序冲突与窝工。
2.2 资源的动态调配
智能建造技术通过实时数据感知与智能调度算法,实现项目资源的动态优化调配,避免资源浪费与短缺。借助物联网设备采集施工现场的资源实时状态,如钢筋、水泥等材料的库存数量与位置,挖掘机、塔吊等设备的运行状态与闲置时间,施工班组的人员出勤与作业进度;将这些数据上传至大数据平台后,系统通过智能算法分析资源供需关系,当某区域材料库存不足时,自动生成采购订单并优化运输路线,确保材料及时供应;当设备出现闲置时,调度算法根据各施工区域的需求优先级,将设备调配至急需区域,如将闲置的混凝土泵车调度至进度滞后的楼层施工。
2.3 进度的实时监测与预警
智能建造技术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实现项目进度的实时监测与风险预警,确保进度偏差及时发现与干预。利用BIM技术与现场传感器的联动,将施工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在三维模型中直观对比,如通过RFID标签跟踪构件安装进度,在模型中实时显示“已完成”“进行中”“未开始”的工序状态,管理人员可通过可视化界面快速掌握整体进度;同时,大数据平台对进度数据进行持续分析,计算各工序的进度偏差率,当某道工序进度滞后超过设定阈值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并通过算法挖掘滞后原因,如材料供应延迟、人员不足等,推送至相关责任人。
3.智能建造技术在项目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3.1 质量标准的智能设定
智能建造技术通过整合标准规范与项目需求,实现质量标准的智能设定与精准传递,避免标准执行偏差。依托大数据平台构建质量标准数据库,收录国家规范、行业标准及企业内部质量要求,如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间距误差范围、构件尺寸精度等;在项目启动阶段,系统根据项目类型(如住宅、桥梁)、设计参数与使用功能,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适用的质量标准,并结合BIM模型将标准参数嵌入各构件与工序中,如在梁体BIM模型中预设“混凝土强度C50”“钢筋保护层厚度 30mm⋅ ”等质量参数;同时,将质量标准转化为可量化的检测指标,同步至现场检测设备(如回弹仪、全站仪),确保检测人员明确质量要求,避免因人工理解偏差导致标准执行不到位,实现质量标准的数字化、精准化传递。
3.2 质量问题的及时发现
智能建造技术通过智能检测设备与AI分析,实现项目质量问题的及时发现与精准识别,减少人工检测的漏判与误判。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智能检测装备开展质量检测,如使用无人机搭载高清相机与红外热像仪检测建筑外立面的裂缝与空鼓,通过图像识别算法自动标记缺陷位置与大小;利用混凝土强度智能检测仪实时采集强度数据,与预设标准对比,若强度未达标则立即提示;在构件生产环节,工业机器人配备视觉检测系统,对预制构件的尺寸、平整度进行实时检测,发现偏差即时调整;同时,AI算法对检测数据进行持续分析,识别潜在质量隐患,如通过分析钢筋绑扎的历史检测数据,发现某班组的绑扎间距误差频繁超标,提前介入整改,实现质量问题从“事后整改”向“事中干预”“事前预防”的转变。
3.3 质量改进的智能决策
智能建造技术通过数据挖掘与案例分析,为项目质量改进提供智能决策支持,推动质量持续提升。大数据平台收集项目全周期的质量数据(如检测结果、缺陷类型、整改记录)与历史项目的质量改进案例,当出现质量问题时,系统通过算法检索相似案例,分析过往的整改措施与效果,如针对混凝土裂缝问题,推荐“调整配合比”“加强养护”等经过验证的有效措施;同时,对质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质量问题的根源,如通过关联分析发现“混凝土养护时间不足”与“强度不达标”存在强关联,提出“延长养护时间至 7 天”的改进建议;此外,结合改进措施的执行效果数据,通过反馈机制优化决策模型,如某改进措施实施后质量合格率提升显著,则增加该措施在类似问题中的推荐权重,形成“问题发现—方案推荐—效果反馈—模型优化”的质量改进闭环,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智能建造技术在项目进度与质量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其在进度和质量控制各环节的应用,可显著提升项目建设水平。未来,应进一步推广和完善智能建造技术,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建筑项目,促进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朋举.智能建造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16):56-58.
[2]倪建泽,郭毅宏,张皓,等.智能建造技术在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工人,2025,46(03):4-7.
[3]孙恒,吕哲琦,温董瑶,等.智能建造技术在项目管理决策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新科技,2024,(20):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