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去殖民化

作者

黄涛

广州工商学院外语学院 广东广州 510850

摘要: 在本文中,笔者将印度小说家维克拉姆·塞思的英语小说《如意郎君》划归为后殖民倾向的文学文本。本文选取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混合性”和“模仿”理论赏析小说中两个男主人公的发展变化,揭示小说自身内生的后殖民倾向。

关键词:小说《如意郎君》;后殖民文学批评;霍米·巴巴

印度小说家维克拉姆·塞思的英语小说《如意郎君》以1950年代初的印度为背景,即印度从英国获得独立后,讲述了来自四个虚构家庭的几个人物,即Mehras, Kapoors, Khan和Chatterjis。成功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该国经历后殖民时期的最初几年。当印度作为一个国家正在经历去殖民化过程中的复杂事件时,这部小说中生动描绘的人物由于处境、生活环境甚至社会地位的变化而经历了更加复杂的变化发展。

一方面,读者可以看到体现传统价值观的Kishen Chan Seth博士、Mahesh

Kapoor先生、Rupa Mehra夫人、Nawab Sahib和Chatterji法官先生等人物,以及体现西方意识形态的Arun Mehra, Pavel Havel和Novak先生等人物。另 一方面,他们还可以看到年轻一代的人物Pran Kapoor、Maan Kapoor、Meenakshi Chatterji、Dipankar Chatterji和Haresh Khanna等人物,这些人物体现了在家庭和社会压迫下为建立自己的身份而进行的斗争。这些角色对与传统压迫现代的抵抗是去殖民化的一种形式。

笔者意欲通过本文简单分析两个生动的人物:Maan Kapoor和Haresh Khanna。作为税务部长的小儿子,Maan从不趾高气昂;相反,他与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交流,在他们中间游刃有余。另外,小说的女主人公Lata的三个追求者之一Haresh Khanna是一位典型的商人,聪明、勤奋,尊重他所有遇到的人。没有迷人的外表,Haresh总是努力提高别人对他的印象。这些角色寻求和建立自己身份的努力也是对强加给他们的传统以及刻板期望的反应。他们是“作为自由主体的自由和解放”反对殖民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突出代表。

霍米·巴巴提出的两个概念--混合性和模仿--分别适合于对这两个人物角色的分析。根据塞尔登的说法,巴巴的混合理论是“对巴赫金式'混合'概念的援引和转换”,它“动摇了单一形式的权威”[1]。对巴巴来说,混合性是一个“空间”和“位置”,它使权威感到不安,因为它是“文化的单一等级纯粹性”[2]。“混合”这个词本身并不意味着冲突或对抗,相反,它暗示着合并或组合。因此,用巴巴的术语来说,它指的是文化的多样性,并且“标志着文明学科中公民不服从的瞬间:壮观的抵抗标志”[3]。

模仿理论是由霍米·巴巴在他1984年的文章《模仿与人:殖民话语的矛盾》中提出的,即:“模仿被殖民者就会成为殖民者”[4]。通过让被殖民者模仿自己,殖民者等同于行使了他的殖民权威和权力。但是,模仿行为也可能令人感到不快。对殖民者来说,因为模仿“通过突出殖民主体的差异对殖民权威构成威胁”[5]。通过模仿,被殖民者变得更像殖民者,表明“殖民权威的执行”,但他不可避免地与殖民者保持不同,这暗示着殖民者策略的失败。它最终保持不稳定,甚至具有颠覆性,毕竟:“对殖民话语权威的影响是深远而令人不安的”。

一、Maan身上的的文化混合性

税务部长的小儿子Maan在Prem Nivas举行的派对上遇到了Brahmpur的有名女士Saeeda Bai。Saeeda Bai的美貌给Maan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逐渐发现自己爱上了她。书中这样说:“在欣赏过Bai上台演唱后,Maan无法将她从脑海中抹去”。

Maan是印度教徒,而Saeeda Bai是穆斯林。从社会地位和宗教身份来看,Bai不应该是Maan所爱之人。然而,他就是无法抗拒她的魅力。为了和她交流,Maan甚至担心自己应该使用什么语言。这在传统上非常不必要,也正好体现出了Maan善良且混合的情感。

他不仅费尽心思思考语言的精妙之处,还关心以和蔼可亲的方式回应Bai。当Maan听说Bai注意到他戴着甘地帽时(甘地帽是印度教徒的服装象征)他自觉地谦卑地回应,让Bai消除担心,这样做让Maan身上没有丝毫居高临下的性格特征。书中写道:“Bai心想:多么有教养的年轻人”。Maan的细腻和体贴弥合了大多数人难以跨越的社会和宗教鸿沟。

二、Haresh身上的“超越型”模仿

Haresh Khanna是一位鞋业商人,有英国教育背景。他喜欢几乎完全没有印度口音的英式英语发音。他穿着得体,主要是西方商务风格,以给其他人留下良好的深刻印象。他努力工作,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赢得过一些英国人的尊重。

在他与Lata的第一次正式会面中,Haresh穿着丝绸衬衫和巴洛克式皮鞋,这让Lata觉得“很浮夸”。Haresh故意将他的英语与英格兰当地的“米德兰方言”混合在一起,以便建立起他到过英国学习的形象。这是因为他注意到并很欣赏这个自己的女神、略带英国口音的Lata。

故事讲道:Haresh从CLFC公司辞职后,在一家新的捷克公司寻求职位。这家公司的总经理Havel想首先让他上生产线,但意识到Haresh自己从未完整制作过一双鞋。总经理拒绝了Haresh,但Haresh坚定地认为他自己很有能力。总经理很生气,因为他对印度人的印象是他们“总是说大话,表现得很糟糕”[6]。可以想象,总经理对Haresh也不例外。Haresh保证说:他将亲自完成一双鞋。最后,他不仅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而且他制作的鞋子质量也很好。这个可喜的结果为他赢得了职位和新公司的加薪。此外,总经历对Haresh的成功和突破感到惊喜。他也将因为Haresh而改变一贯以来对印度人的成见。哈雷什作为印度人,已经取得了突破,尽管他还没有成功改变其他非印度人对印度人的普遍看法。

结语

笔者通过分析印度小说家维克拉姆·塞思的布克奖作品《如意郎君》中的两个男性主人公,揭示出本长篇小说的后殖民主义倾向。通过结合霍米·巴巴的理论,笔者阐述了小说人物身上蕴含的去殖民化特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著作中有许多概念尚未得到清晰的阐释。笔者意欲通过本论文初步对后殖民理论系统框架进行搭建。

参考文献:

[1][2][3] Selden, Ramam, et al.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fourth ed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4][5]Bhabha, Homi. “Of Mimicry and Man: The Ambivalence of Colonial Discourse.” The MIT Press [J]. 28 (1984): 115-133

[6]Seth, Vikram. A Suitable Boy. [M].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