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环境下中职法治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

作者

李帅

山东省菏泽信息工程学校 274000

引言

法治教育是促进国民素质提升、推动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工作。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宗旨,学生具备的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直接关乎未来产业大军整体素养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传统的法治教育模式大多依靠课堂讲授和条文解读,形式相对单一,和中职学生思维灵动、愿意接纳新事物的特点存在差距。新媒体的普遍应用给中职法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与挑战,它既是多元价值观激烈交锋、信息真伪难以分辨的“变量”,又是拓宽教育时空、增添教学方法的“增量”。因此,怎样积极融入新媒体,探索其与法治教育深度结合的创新方式,成了目前中职教育工作者迫切要研究的重要事项。

一、 新媒体环境下中职法治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新媒体环境的产生并非只是技术的换代,而是社会文化生态出现了变迁,它为中职法治教育设定了新的、更严格的标准,促使模式创新变得十分急切。

(一)应对教育对象特征变化的必然要求

当代中职生堪称不折不扣的“数字原住民”,其学习、社交与娱乐极大程度依靠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新媒体促使他们养成了碎片化、视觉化、社群化的信息接收习性,常规的“灌输式”法治教育难以让他们集中注意力,教学成效欠佳。唯有运用契合他们认知习惯的新媒体方式,方可把法治教育切实融入其日常生活,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二)适应法治教育内容动态更新的客观需要

法律体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完善进程,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不断涌现。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特性,可快速向学生呈现社会热点法治事件,给法治教育提供了鲜活多样的案例素材[1]。通过新媒体构建可动态更新的法治教育资源库,能弥补传统教材更新不及时的缺陷,保证教育内容紧跟时效且贴合现实。

(三)提升法治教育实效性与应用性的内在驱动

法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引领学生做到知与行相契合,把法律知识转化为内心的法治信仰,表现为外在的守法举动。新媒体具备的强大互动与模拟特性,可为学生搭建虚拟实践场景,如模拟法庭、法律咨询情景剧等,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时掌握法律条文的应用,提升法律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切实增强教育成效。

二、 新媒体环境下中职法治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

鉴于上述的必要性,中职法治教育创新模式需构建成以学生为核心、线上线下相融合、多方共同协作的立体体系。

(一)构建多元互动的新媒体法治教育平台矩阵

只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需把教育拓展至学生集中的网络领域。学校需积极搭建以微信公众号、抖音号、校园BBS、专业学习APP等为主体的新媒体平台体系,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覆盖架构。微信公众号能够推送深入的法律解读、校园普法动态以及专家讲座资讯;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可围绕热点创作活泼有趣的普法短剧、动画,提升其吸引力与传播效果;校园BBS专门设置法治板块,激励学生开展提问与交流活动;专业学习APP融合课程资源、在线测试、互动讨论等功能,达成个性化学习路径管控。各平台应实现互联互通、内容互补,借助定期开展活动形成联动,构建全面、长效且互动性佳的法治教育网络环境,增强教育的渗透与影响。

(二)创新贴合学生需求的法治教育内容形态

内容是学生被吸引的核心要素,应摒弃生硬的法条宣讲方式,达成内容的“供给侧改革”。一是促进“视觉化”转型,把抽象繁杂的法律知识转变为短视频、漫画、信息图表等便于理解与传播的样式,契合学生碎片化阅读的习惯。二是深化“案例化”阐释,围绕中职学生常遇的校园贷、实习权益、网络安全、劳动合同等实际问题,挑选真实案例进行案例剖析,提升实用性与代入感。三是采用“故事化”叙事手法,借助制作法治微电影、推出连载情景故事,添加角色冲突和情感成分,在共鸣中传递法治观念[2]。可依据时事热点迅速更新内容,使教育内容兼具时效性与针对性,切实让教育内容深入人心。

(三)推动新媒体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新媒体不只是课外的补充内容,而需深度嵌入主课堂教学,促成线上线下教育配合。教师可凭借多媒体课件、在线案例库、实时投票工具等数字化手段,实施翻转课堂、小组协作探究等互动式教学,上课前利用平台推送案例素材引导学生开展预习;课上运用新媒体工具实现实时问答、案例搜索及分组辩论,强化参与体验;课后借助平台安排实践性作业,像制作法治宣传短视频、开展网络维权模拟演练等。经由全流程融合,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课堂成为能力锻炼与思维交锋的平台,增强法治教育的实际成效与实践价值。

三、 实施创新模式需关注的关键问题

在推行创新模式期间,务必保持冷静,重视并恰当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强化教育主体的主导与引领作用

即便技术极为先进,仍难以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由于新媒体信息兼具复杂与多元的特性,教师需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习方面的“引导者”和“把关人”。通过持续提高自身的媒介与法治素养,精准甄别并筛选优质信息资源,引领学生以批判视角审视网络信息,抵御错误思潮,保证法治教育方向无误。

(二)注重学生媒介素养与批判思维的培养

新媒体语境下信息海量,创新的法治教育模式有必要纳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教导学生怎样高效获取、分析、评估并创造信息[3]。应引导学生以理性态度看待网络舆论,不盲目跟从、不随意轻信,掌握运用法律手段保障自身权益的能力,且自觉恪守网络法规,成为有担当的数字公民,这是新媒体背景下法治教育必然的意义体现。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单一传统的试卷考核手段无法全面评估新媒体法治教育成效,需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把学生在新媒体平台的参与度(评论质量、作品创作)、项目式学习成效、模拟实践表现等过程性评价纳入考核范畴,搭建顺畅的反馈途径,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诉求,持续革新教学模式,构建“教学 - 评价 - 反馈 - 改进”的良性循环。

总结:新媒体环境既让中职法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又为其改革创新带来了历史性机会。中职学校应紧跟时代步伐,精准把握时代特性与学生特质,舍弃刻板老套的教育模式,主动搭建依托新媒体技术、聚焦学生需求、线上线下充分融合的法治教育全新模式。通过平台、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系统创新,恰当应对教育主导、素养提升和科学评价等关键难题,才能切实增强中职法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实际成效,为培育具备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能力的现代化高素质劳动者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王秀珍刘晓红.新媒体情境下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优化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2024(19):0194-0196.

[2]邢金英.探讨新媒体环境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J].东西南北:教育, 2021(7):0276-0276.

[3]尹彦辉.新媒体环境下的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文渊(高中版), 2020, 000(008):215.